4月天,坐落在喀斯特地貌區的沾益縣德澤鄉後山村空氣中瀰漫著焦渴,但家家戶戶的小水池卻注滿了水,水池邊的烤煙苗鬱鬱蔥蔥。村支書楊正金介紹説:“過去吃水要到13公里以外拉,育苗就顧不得了。如今建起了小泵站、小水池,全村462戶1634人告別了看著牛欄江沒有水喝的歷史,1400多畝地的抗旱保苗水也不愁了。”這只是小水池、小水窖、小泵站等“五小水利”工程,在全省抗旱保飲水、保苗中發揮大作用的一個縮影。
目前,散佈雲嶺山鄉的190多萬“五小水利”工程,走“雨季分層蓄、旱季分層用,散水集用、小水大用、豐水枯用”的集雨節灌之路,解決改善了山區、半山區近800萬人的飲水及廣大山區的旱地澆水保苗問題,産生了“小工程,大效益”的效應。
缺水,一直是困擾雲南省山區群眾發展的老大難問題,特別是遇到冬春連旱時,山區農民只能望天興嘆。解決山區群眾之所需,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快建設山區群眾最急需的“五小水利”工程的決定,規劃從2010年至2012年投入125億元資金,建設“五小水利”工程110萬件,新增蓄水容積2.6億立方米。各地創新機制,整合飲水安全、土地出讓收入、水資源費等資金,形成以財政補助為主,農民、企業、社會共同投入興建“五小水利”的多元化投資機制,僅2010年至2011年全省投入“五小水利”的資金就達93億多元。政府的支持成為山區群眾大建“五小水利”的動力,一家一戶自建、自管、自用“五小水利”工程熱潮持續升溫。水利部門的規劃和技術服務緊緊跟上,全省普遍展開以鄉鎮為單元的“五小水利”詳細規劃,山區重點小型水源工程,跨區調引水工程,單件小水窖、小水池、小水溝、小泵站……形式多樣。越幹越會幹,“五小水利”開始從分散單一向集中規模發展,從各自為“陣”,向“庫、塘、渠、窖、井”串聯,形成“長藤結瓜”,水源互補的小水利“大水網”供水格局,提高了“小水利”解山區水困的能力。(記者 張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