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席捲贛鄱文化領域的百日攻堅大潮澎湃,蕩滌著制約發展的舊體制、舊機制,衝開了束縛文化人活力的各種羈絆。
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産業按照不同需求,界定了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和職責。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全面徹底實現轉企改制,不再依靠政府的統包統攬過著“等靠要”的生活,變成合格的市場主體,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經歷文化體制改革的洗禮,全省文化戰線生機無限,市場主體勃興,文化品牌亮眼,核心板塊雛形初現,文化産業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
時代呼喚文化文化凝聚力量。
與時代發展同步伐,與人民群眾共命運,與社會主義事業齊發展。
一個個扭虧為盈的捷報,一齣出新鮮出爐的劇目,一張張充滿信心的笑臉,分明傳遞著人傑地靈的贛鄱文化,正自覺自信地擁抱新的光榮與夢想。
以人為本、善待職工,確保職工利益不受損
5月31日,省直5家轉企改制的國有文藝院團在江西藝術中心舉行揭牌授牌儀式,台下5家企業的職工,以熱烈的掌聲表達了他們對改革的支持與認可。
而50多天前,在省直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動員大會上,臺上宣講政策,台下卻氣氛凝重,一些院團職工甚至站起來嚷嚷:“我不改!”
同樣一批人,為什麼短時間內,會有如此快的轉變?
“一聽改革,總以為是以犧牲職工的個人利益為代價,可這次改革不一樣,不僅沒有讓我們的既得利益受損,還讓我們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只要肯幹,收入自然增加,我當然舉雙手贊成。”一位曾經在台下喊“我不改”的演員如是説。
從“要我改”到“我要改”,源於江西省堅持以人為本,善待職工、厚待職工,無論怎麼細化方案,決不“算計”職工,各級政府確保財政撥款不減少,職工既得利益不減少,職工真正成為改革的受益者,自然積極參與、支持改革。
在此次文化體制改革中,江西省從政策設計這個環節就強調以人為本、厚待職工,在中央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就高不就低,確保職工利益。
省裏在反復調研論證、多方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先後出臺《江西省深化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指導意見》等5個政策性文件。省新聞出版局為制訂《江西省深化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指導意見》,從去年6月就開始調研,先後召開6次座談會。在想週全、議透徹、做到位的前提下,江西省還研究出臺了14條好政策,既把中央政策有的優惠全部給足,又在政策允許範圍內,根據江西實際有所創新,讓職工得到更多的實惠。
人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是檢驗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標準。評價文化體制改革,也應該堅持這一標準。翻開這些政策,不難讀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不難發現“以人為本、善待職工”的改革原則貫穿始終,做到了讓走的職工放心,留的職工安心。
據悉,江西省在改革實踐中梳理出職工訴求共計30個,這些訴求都得到較為滿意的答覆。
——提前退休的職工計發退休金年限和比例予以充分考慮,避免了這部分職工今後因不能參加調資而吃虧;
——調轉人員的編制、級別隨人轉到新單位;——為轉企職工專門制定了“保工資、保社保”的“兩保”政策,而且還給予一次性經濟補助,並在其退休後,由財政加發生活補貼,解決了“事企差”問題;
——職工轉企前能享有的所有待遇,職工轉企後一樣也不減少……
退、留均有保障,全省所有改制單位的《改制方案》和《職工安置方案》,在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獲得一次性通過,未發生一起因改革引發的群體性事件。
省雜技團前任團長陳為民告訴記者,省裏針對兩名病殘演員的安置問題專門召開會議。目前,兩名演員已調轉至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妥善安置。
江西教育期刊社讓員工參與制定企業的發展規劃。公司的美好前景吸引全社人員轉企,“兩個方案”在職代會全票通過。
南昌家庭醫生報傳媒有限公司為全體員工補交了大病醫保,增加了最低工資標準,為所有聘用職工按不同崗位、不同職稱晉陞了年度工資。
政策到位、政府給力,確保主陣地旗幟飄揚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發展是改革的目的。
國有文藝院團和其他文化單位轉為國有文化企業,他們仍然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主力軍。改革,就是要讓這些主力軍成為市場主體,通過市場的好體制、好機制做強做大,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陣地更加鞏固,主旋律更加激昂,主渠道更加通暢。
5月初,省話劇團有限責任公司推出了小劇場話劇《媽媽喊你回家打鬼子》,當月演出了11場,超出計劃的5場。“今年演50場沒有問題。”公司負責人掰著手指喜滋滋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劇目投入10萬元,21場就能回收成本,演50場就能凈賺15萬元。省裏對商業演出有1比1的獎勵,這樣又能賺25萬元。公益性演出場次補貼這一塊比往年又可多賺18萬元……
改革之初,江西省提出的口號是“財政支持不撤回”,後來則變為“財政支持不減少”。雖然只是兩字之差,卻苦心孤詣:不僅要給改革單位“輸血”,更培養他們“造血”能力,不僅要把改革單位“扶上馬”,更要政策“常給力”。
江西省文件規定,轉企單位工商登記註冊資金,如企業自有資本金不足支付,由同級財政部門會同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統籌,確保及時足額到位……轉企後,自工商登記註冊之日起,在國家規定的期限內,免徵企業所得稅……
江西教育期刊社獲得上級主管部門1500平方米的房産。鄱陽縣贛劇團責任有限公司註冊資金300萬元由縣財政墊付,該縣還免除了劇團幾十萬元的債務。樂平市贛劇團有限責任公司每年獲得財政支持增加了近100萬元。
人保、編制、工商、稅務等部門對改制企業齊亮綠燈,加開“小灶”。
江西省還出臺了《省直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後的進一步支持辦法》,確定了15條扶持文藝院團發展的項目,有支持轉企院團文藝創作的,如省裏每年安排500萬元專用於省直轉企院團藝術創作生産,還安排“五個一工程”資助經費500萬元。
有提高政府採購劇目場次補貼的。以前,省、市、縣三級院團的場次補貼分別為每場4000元、3000元、2000元,現在省級院團的場次補貼提高到每場1萬元。
有按1比1給予演出獎勵支持轉企院團開展商業性演出的。另外,還將建立媒體和院團、劇場協作機制。
像省話劇團一樣,由步履維艱到邁步快走,政府的多方扶持,讓改制後的院團有了自主發展的土壤與氛圍,更讓職工對未來充滿信心與期望。
隨著改革的深入,新訴求不斷出現,政府不是甩包袱,而是傾力扶持,確保社會主義文化主陣地得到堅守。
省木偶劇團責任有限公司負責人萬華南説,因為公司沒有演出場地,進行商業性演出,場租費用由財政給予補貼。
省雜技團改制後,省裏擬出資,在江西藝術職業學院培養50名雜技演員,確保雜技事業後繼有人。省雜技團責任有限公司建練功房事宜也列入政府日程。
南昌市採茶劇團的辦公場所和演出場地,因地鐵建設被全部拆除。為支持地方戲的發展,南昌市政府決定在原址上重建劇場,那可是多少人羨慕的黃金地段,寸土寸金!
突破樊籬、更新觀念,確保主力軍生龍活虎
2008年,上高縣文工團的骨幹演員劉鵬凱覺得待遇不高,選擇離開。當時,與他一起離開的還有幾個演員。5月24日,在深圳的歌舞娛樂場所“漂”了4年的他,又出現在上高縣文工團演藝公司的排練廳裏。他告訴記者,改制後的上高縣文工團有限責任公司,採用新的用工機制、獎勵機制、薪酬機制,員工、劇團發展前景美好,吸引他“倦鳥歸巢”。
“當主角,比跑龍套的,一場戲要多幾倍的收入,我要想辦法出去進修學習。”省京劇團一位演員説。
改革凝聚人心,改革激發活力,改革的優勢正一步一步轉化成發展的強勁動力。
上饒市信州區越劇團有限責任公司,勇拓越劇之鄉的文化市場,今年以來已在浙江等地演出近200場,創收210萬元。公司負責人陳福新説,現在劇團被浙江當地人稱為“江西的小百花劇團”。
“因為市場定位準確,演出質量高,加上劇團在浙江有一批比較穩定的經紀人,他們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信州區文化局負責人介紹,年初,寧波市政府組織送戲下鄉競標,該劇團成為唯一一個競標成功的省外劇團。
團長陳福新表示,轉企改制後,要利用政府的扶持,從全國挑選幾個名演員,著力打造幾部新戲、大戲,進一步擴大劇團的影響,提高演出價格,做到好戲不斷、演出不斷、收入穩步增長。他自信地告訴記者,今年在省外商業演出將不少於300場,演出收入突破350萬元。
崇義縣歌舞劇團依託自身研發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竹樂,與該縣一家企業聯合組建崇義縣竹樂演藝公司,在文化與旅遊業的融合、文化與企業的合作上,進行大膽的探索。
過去是“有文化、無市場”。突破觀念的樊籬,演職人員的創作熱情從“臥虎藏龍”變為“龍騰虎躍”,運用現代企業制度,積極謀劃做大做強。一個高素質演員—高水平演出—高收入分配—劇團壯大—名演員—名劇團—市場繁榮的良性循環正開始形成。
鄱陽縣贛劇團責任有限公司有一個美好的藍圖。公司負責人何益萍説,現在招聘演員,他們手上有了自主權,如果覺得某演員業務素質高,他們可以花重金相聘,並通過收入分配製度、獎勵制度穩定人才,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她還自信地説,公司正在設立經紀人制度,不僅要穩固農村市場,更要進軍旅遊市場、拓展外省市場。同時,他們還與幾家大型企業洽談後備人才培養事宜,促進贛劇長久發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文化體制改制風口浪尖走來的經營性國有文化企業,搏擊市場的能力增強,創造活力迸發,然而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改革是一項艱巨複雜的系統工程,站在新的起點,未來的路還有更多的挑戰需要我們去破解:群眾的消費習慣需要培養,市場的發育需要給力,院團的演出呼喚更多讓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
不管前途有多少鮮花,又有多少荊棘,改革是大勢所趨,改革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必由之路。讓我們一起攜著希望和憧憬,揚起拼搏奮進的風帆,向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春天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