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以來,特別是2009年中宣部、文化部下發《關於深化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來,文化系統加大力度、加快進度,以轉企改制為中心環節,著力打造合格演藝市場主體,加快培育國有骨幹演藝企業,不斷拓展演藝市場,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的新路,以企業為主體、事業為補充的演藝體制格局正在形成。在改革進程中,我們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並努力上升為規律性認識,為全面完成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任務奠定了重要的思想認識基礎。
堅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改革能不能取得新突破,關鍵在於能不能轉變思想觀念。思想觀念解放的程度,直接影響著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長期以來,有些單位和個人對改革一直存有觀念障礙。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門認為,自己有能力“養得起”院團,為什麼非轉制不可?一些國有文藝院團認為自己是黨委、政府的“文工團”,形成凡事依靠政府的慣性思維,害怕從“事業體制”中走出來。一些文藝工作者對改革的實質認識不足,擔心國有文藝院團一旦轉製成企業,就會為了經濟利益迎合市場,降低藝術品質。還有的同志甚至認為“事業”體制“光彩”“有面子”,轉為“企業”降低了身份、“沒面子”,如此等等。這些觀念,是造成某些地區院團改革滯後的主要原因。為了統一認識,我們在改革中不斷加強正面宣傳,推出一系列典型報道,編發大量有針對性的學習讀本,舉辦系列培訓班和研討班,反復宣傳中央關於文化體制改革戰略部署的重大意義,闡明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實質、前景和改革保障措施。通過深入細緻的思想動員,越來越多的同志認清了改革發展的規律和形勢,切實轉變了觀念,自覺加入改革的行列。實踐證明,只有徹底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下決心破除舊有體制機制的束縛,國有文藝院團才能産生內生動力,激發活力與創造力。
堅持面向市場、面向群眾。文化産品和服務既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又具有商品屬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越來越成為人們進行個性化文化消費,滿足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文藝院團只有積極面向市場,才能更好地服務群眾。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轉變體制機制,成為合格的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中增強活力、提高能力,努力打造經得起市場和群眾檢驗的精品力作。這些年,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緊緊抓住轉企改制這個中心環節,帶動改革工作全面推開,逐步打破了以往“以行政為中心,以得獎為目的”的生存模式,建立起以觀眾為中心、以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為目標的院團經營管理體制。大批轉制院團在市場搏擊中不斷壯大,開闢了廣闊的發展天地。實踐證明,只有堅持面向市場、面向群眾,牢牢抓住轉企改制這個中心環節,才能讓更多的轉制院團激發出活力、創造出效益、服務好群眾。
堅持以人為本、保障權益。改革的力量源自群眾,只有堅持走群眾路線,為了群眾、依靠群眾,保障好幹部職工的合理權益,改革工作才能順利進行。這些年,我們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穩定發展的局面,一是在改革過程中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保障轉制院團演職員工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二是充分注重與其他部門的協調,妥善解決轉制院團演職員工關心的現實問題,保障好轉制職工的合法、切身利益;三是不斷強化“早改革、早受益”的政策導向,通過事業發展調動改革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讓廣大演職員工在充分發揮藝術才智的同時,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通過這一系列舉措,廣大演職員工的基本權益得到了充分保障,群眾的改革主體地位落到了實處。實踐證明,只有堅持以人為本,保障好人民群眾的合理權益,才能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使改革和諧、順利推進。
堅持實事求是、分類指導。國有文藝院團藝術品種眾多,情況千差萬別,改革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採取分類指導、“一團一策”的方式加以推進,避免“一刀切”。在長期的改革實踐中,我們逐漸摸索出“五個一批”,即轉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銷一批、劃轉一批、保留一批的改革路徑。一方面,堅決把轉企改製作為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和工作重點,對於大多數一般國有文藝院團,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方針實行轉企改制,在轉企改制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符合藝術規律、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經營管理體制,著力培育現代演藝市場主體。另一方面,區分各類各級國有文藝院團的不同情況和功能,採用多種路徑推動改革。比如,對一些代表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文藝院團,經中央批准後,允許保留事業單位性質,按照政府扶持、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原則,不斷深化運行機制改革,增強面向群眾、加強服務的功能。通過“一團一策”、多管齊下,不同類別和功能的國有文藝院團各行其道、各得其所。實踐證明,只有堅持實事求是、分類指導,才能保證改革措施的科學合理,實現改革的有力推進。
堅持完善政策、加強扶持。改革能否順利推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配套政策的完善程度。長期以來,國有文藝院團底子薄、基礎差、包袱重,如果不給予有力的政策扶持和投入保障,院團轉制後不僅缺少發展的基礎,甚至難以在市場中生存和立足。近年來,我們認真落實中央支持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的各項政策,在保證和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落實“一團一場”優惠扶持政策、鼓勵和支持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解決退休待遇差問題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確保轉制院團“帶嫁粧”上路。同時,逐步加大對轉制院團發展的扶持力度,在政府採購、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藝術類評獎等方面更多地向轉制院團傾斜。在“誰改誰受益”的系列優惠政策扶持下,廣大轉制院團輕裝上陣,市場競爭能力和發展後勁日趨增強。實踐證明,只有堅持完善政策保障、加強扶持,才能讓改革院團站得穩、有後勁,真正實現“早改早發展”。
總結經驗、深化認識,是為了更好地指導改革實踐。我們應當運用好改革積累的豐富經驗,以科學的理念指導實踐,奮力破解改革難題,全面完成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任務。
(本文係作者為文化部改革辦、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合作編寫的《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典型經驗選編》所作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