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第2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6日將在山東開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9月05日 10時09分   來源:大眾日報

    “西部一節,東部一會。”9月6日,全國70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和400多位傳承人將匯聚古城臺兒莊,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將在這裡開幕。作為全國非遺兩大重要博覽節會之一,中國非遺博覽會為何會落戶山東?

    “我省積極探索非遺保護的有效途徑,逐漸形成了突出‘搶救性保護、生産性保護、整體性保護、人本性保護’的山東模式,形成了科學有效的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機制。”省文化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我省非遺保護工作已由探索實踐階段步入科學保護階段,非遺保護意識日益深入人心。

    搶救性保護:瀕危項目重獲新生

    有著200多年曆史的扽腔,曾經近40年沒有過正式演出,現在卻“原汁原味”地恢復了。在田野調查、民間尋訪的基礎上,我省組織音樂家將老藝人的演唱變成可記載的樂曲,使得瀕臨滅絕的扽腔重獲新生。

    “非遺多是在農耕社會産生的,現在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動搖了其賴以生存的經濟、社會基礎,使許多項目瀕臨滅絕。”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宗偉表示,山東省在非遺保護工作中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採取“邊普查、邊搶救、邊保護”的做法,對非遺項目尤其是生存狀況瀕危和傳承困難的代表性項目實施搶救性保護,成績斐然。

    在歷時四年的非遺普查中,山東省共普查各類線索101萬條,基本摸清了非遺資源的現存情況,並從中選出歷史文化價值高、生存狀況瀕危、傳承困難的項目優先列入四級名錄體系。目前,全省共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5個項目點,國家級名錄153項,評選公佈省級名錄419項,市級名錄1607項,縣級名錄5635項。

    經過幾年的努力,山東省搶救性保護碩果纍纍。泰山皮影戲、沾化漁鼓戲、扽腔等100多個瀕危、具有重要價值的非遺項目得到有效搶救和保護。泰安市山東梆子、高密茂腔等210多個項目恢復或新建劇團和傳習所,增加人員、排演新劇目,重新獲得生機。

    生産性保護:傳承人成了“紅人”

    從弄影軒裏演出,到進高校講課,再到開發衍生産品,泰山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范正安忙個不停,成為了當地的“名人”“紅人”,這源於非遺的生産性保護。

    非遺項目許多就是在生産生活中産生、發展而來的,本身就具有市場性和消費性。借助市場手段,將非遺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産品,是最積極、最有效、最有利於非遺可持續發展的保護傳承方式。

    近年來,山東省採取有效措施,重點對包括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藥物炮製、飲食等四個類別在內的多個省級項目進行生産性保護實踐,鼓勵傳承人按照文化傳承規律發展生産,併為其創造條件進入市場,增強傳承發展的活力。此外,在手工技藝項目集中的地區,建立傳承基地和生産園區,發揮集聚效應,變資源優勢為産業和品牌優勢,形成規模效益。2012年,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被評為國家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我省也評選命名了13個省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

    非遺傳承人成了“紅人”,非遺産品也成了“搶手貨”。現在,“柳編村”、“草編村”、“年畫村”等特色村落不斷涌現,國家級民間藝術之鄉我省入選49個,非遺産品的聚集效應得到充分展現。在文化部的支持下,山東省創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使生産性保護項目和傳承人進入市場更是如虎添翼。目前,我省以非遺為依託的企業和經營業戶共有35630多個,年營業收入157.89億元,利稅22.76億元,從業人員達105萬餘人。

    整體性保護:文化生態區昂起“龍頭”

    “家家跳舞,戶戶參與。”現在的膠州秧歌、海陽秧歌、商河鼓子秧歌,不僅當地群眾全民參與,而且各有自己的節會。山東省非遺保護從最初的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等“散點”保護,逐步進入整體性保護的新階段。

    “有了文化空間和文化氛圍,非遺保護傳承才有了深厚土壤。”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王壽宴表示,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將非遺從單項保護提升到對其依存的環境進行整體性保護,是遵循了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規律的科學保護方式,也是有利於非遺保護和合理髮展演變的長久之計。

    近年來,山東省規劃了10個特色文化生態區,開啟了整體性保護之路。其中,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周村商貿民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臺兒莊運河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鄒魯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省級實驗區。榮成市、臨清市等正在積極規劃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態保護區。

    隨著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項目的啟動,濰坊市的風箏、年畫、剪紙、泥塑、嵌銀漆器等傳統工藝得到廣泛恢復、傳承和宣傳推介,涌現出了一大批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當地群眾切身感受到非遺保護利用帶來的實惠。臺兒莊設立運河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之後,隨著古城的恢復重建,逐步成為沿運河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集聚地,非遺保護利用使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

    同時,山東省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與傳承基地、傳承設施的結合,實現整體性保護。目前,山東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內,共有各類傳承基地57個、各級研究機構60多個,共有各類專題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傳習所312個,調動了當地大眾保護非遺的積極性。

    人本性保護:培育非遺傳承“活力”

    今年,我省實施的“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工程再次引發關注。這些年來,全省非遺傳承人或依靠院團、收徒傳藝,或代代相傳、家庭傳承,或辦班建校、集體傳承,使我省的非遺項目得以更好地傳承。

    人本性保護,使全省傳承人勁頭更大、熱情更高。“以前的傳承人授徒傳藝,有的是秘不外傳,有的是傳親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同行是冤家。”有專家表示,我省引導傳承人突破了這些觀念的束縛,鼓勵更多的傳承人收徒傳藝。截至今年9月初,我省共有省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262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766名,縣級代表性傳承人2976名。這些代表性傳承人共收徒12390名,成為文化遺産活態傳承的重要保證。

    傳承人是非遺的傳承主體,人民群眾是非遺的保護主體。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廳廳長徐向紅表示:“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意識,讓他們了解、參與,成為非遺保護的主角和直接受益者,這樣的保護傳承才更有意義。”

    非遺保護和利用的根本價值,在於守護精神家園,貢獻社會民生。山東省堅持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並重,積極推進非遺“融入社會、融入生活、融入群眾”,舉行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廣場、進軍營、進企業”等活動,每年有超過2300萬人經常性從事或參與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從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極大地提升了群眾的審美觀念和傳統道德文化素養。

 
 
 相關鏈結
· 山東中小學推行新課標 小學語文課每天練字10分鐘
· 山東鄒平實現農村小學生免費乘校車
· 山東今秋中小學啟用新課標
· 第十八屆魯臺經貿洽談會在山東濰坊開幕
· 山東東營:交警上車講授安全知識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