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當好科學發展的排頭兵,首先要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在近日召開的廣東省推廣順德南海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現場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再次強調推進改革。
改革是廣東勇立潮頭的不竭動力,是推動發展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有力措施。從體制機制的創新入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有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這是廣東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總體部署中的關鍵一步,也是廣東改革邁向深水區、再造廣東體制競爭力的重要一步,同時也是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前提。
2003年春,非典的陰霾籠罩廣東。在這個萬眾矚目的時刻,胡錦濤總書記來到廣東,在鼓勵南粵人民萬眾一心戰勝非典的同時,提出科學發展觀。最近10年來,胡錦濤先後5次來到南粵大地考察,鼓勵廣東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切實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溫家寶總理也多次考察廣東,為廣東改革鼓勁打氣。
一直以來,廣東以解放思想鑄魂,以排頭兵的責任感審視自我,在風起雲涌的時代大潮中銳意前行、攻堅,以黨的建設這個新時期的偉大工程帶動黨在政治、行政、社會管理等關鍵和重要領域的改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了新經驗。
放在浩瀚的歷史標尺上,2002-2012隻是一段微小不過的刻度。但是,對於廣東來説,這是一個改革攻堅的年代,具有非同尋常的重量。中國道路,廣東探索。“試點、總結、推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將是廣東為中國繼續唱響的三部曲。
解放思想再鑄魂
始終以排頭兵的責任感審視自身
利益結構調整不容易,探索新路不容易,“自我革命”更不容易。
8月27日-9月4日召開的貫徹落實廣東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透露了此前廣東獲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試過程中一個並不廣為人知的細節:此次改革是汪洋書記、朱小丹省長向國務院寫信請求批准的。
“我們必須認識到,再不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用改革創新來解決問題,廣東排頭兵的位置將難以自保,全面實現小康的目標將難以實現,小平同志託付的任務就難以完成!”早在5年前,汪洋書記在省委十屆二次全會上即吹響了廣東繼續解放思想的號角。
廣東對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渴望來自一直縈繞在廣東心頭的憂患感。標兵跑得快,距離在拉大;追兵跟得緊,距離在縮短;追兵就是標兵,對手就是老師!
10年間,廣東經濟實現了一次巨大的飛躍。目前,廣東的GDP已經超過5萬億元,亞洲“四小龍”已超其三,實現小平同志的“追龍”囑託已是清晰可見。
古人云,“圖大事而有靜氣,難。”這就是決定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未來命運的關鍵時刻。
當“萬億俱樂部”成為中國媒體的熱門詞彙時,廣東決定放下GDP的金字招牌。在2007年底召開的省委十屆二次全會上擎起了解放思想的大旗,廣東以排頭兵的責任感審視自身、拷問自我,經歷了一次重要的精神自省。
“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國際競爭力,這是我省要補的最大‘短板’!”2008年3月,廣東省委專門召開常委擴大會議,集中務虛、解放思想,時任省長黃華華直指廣東發展短板,要求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勇於試驗。
既無30年前的區位優勢,更受科技教育等資源短缺的制約。擺在廣東面前的只有一個字:幹!省委領導也分別牽頭12大專題調研;從2008年2月下旬華東行到9月中旬出訪東盟4國,認真學習吸收省外、國外先進經驗;出臺《關於推進産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全面吹響“雙轉移”號角;發佈省委《關於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的決定》,形成“八個必須、八個解放出來”的共識,著手解決一批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
在這場入心入腦的解放思想學習討論活動和學習實踐活動中,廣東明確了自己的定位是:面向世界、服務全國,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主力省。
與之相應的是,廣東也在抽絲剝繭的深刻反省中明確了實現轉型升級的主攻點。2008年12月10日,汪洋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金融危機給廣東上了生動的一課》中指出:“我們要求企業轉型升級,前提是政府的服務要轉型升級;我們希望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首先是政府要提高服務企業的創新能力。”
汪洋跳出經濟轉型談經濟轉型,一語道破廣東轉型升級最難突破的“硬核”所在。就拿審批制度來説,從表面上來看,絕大多數部門是重視審批不重視監管,熟悉審批不熟悉監管,習慣審批不習慣監管。但從根本上來説,是因為他們更主要的是喜歡審批,不喜歡監管。權力的部門化甚至個人化,造成了一個“怪相”:對於一項權力,廳長説可以放,到了副廳長那就説不能放,到了處長那一層説絕對不能放,到了辦事人員那,就説打死也不能放。
當廣東決意進一步深化改革時,社會上卻出現了一股新的否定改革、反對改革的思潮。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廣東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時刻為人所關注。星島日報、德國之聲、BBC等相繼發文評論,由中國南方悄悄啟動的這場解放思想熱潮,再一次讓世界駐足驚嘆!
黨的建設創新
以堅定的改革精神提升科學發展領導能力
“面對面交流,好過‘硬碰硬’。”8月30日,雲浮市新興縣率先全面啟動四套班子領導成員組團到黨代表工作室接待黨員群眾工作,雲浮市委常委、新興縣委書記吳偉鵬如是表達自己的感想。
今年9月,廣東率先部署全省市、縣領導幹部要到其選舉所在地的基層工作室開展工作,並要求逐步實現常態化。
這顯示了,廣東省委以堅定不移的改革精神在新時期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升各級領導幹部領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
“列席代表不要光帶耳朵來,還要帶嘴巴來!”去年7月11日,在省委十屆九次全會上,汪洋鼓勵基層黨代表多“發聲”,讓省委直接聽到基層的聲音,更多地了解實際情況,以更有利於科學決策。
群眾工作是一道必須答好的必答題。省委高度重視群眾工作,一直努力創新黨聯絡群眾的機制。2009年7月起,全省發動1萬多名幹部紮根基層駐村,“雙到扶貧”、“靶向療法”,圍剿“窮廣東”。截至2011年底,全省31.5萬戶貧困戶達到人均年收入2500元的脫貧標準,佔總數的85%。
群眾路線是黨的命根子,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前不久,省委印發《關於充分發揮中國共産黨廣東省各級委員會全體會議作用的暫行規定》等3個文件,明確了今後在選拔幹部中“票決”適用的範圍。從2002年“票決”一詞首次走進廣東省委全委會,到今天已有10年。
“票決方式一小步,民主決策一大步。10年‘票決’顯示廣東黨內民主走上了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的軌道。”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點評説。
最近10年來,在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上,廣東還充分發揮“兩代表一委員”(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作用,在近年的屢次公選中創造性地應用“大評委制”,營造了濃厚的民主氛圍。
“讓善於科學發展的上,不善於科學發展的讓,阻礙科學發展的下。”2008年6月,廣東出臺科學發展“指揮棒”——《廣東省市廳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落實科學發展觀評價指標體系及考核評價試行辦法》,再造廣東幹部群體,為提高廣東幹部領導、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提供組織保障。
體制改革再突破
矢志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推進關鍵領域改革
“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30多年前,廣東先行先試,從計劃體制的母體中殺出一條血路,通過體制改革,完善服務管理,由此催生的規則公平、機會均等,使無數“孔雀東南飛”,來到廣東實現人生“夢想”。
“歸根到底,不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進一步破除體制和機制障礙,特別是不從根本上轉變政府職能,我們就缺乏體制的競爭力。”在5月9日召開的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汪洋如是點題。
十六大以來,特別是最近5年來,廣東在政治、行政和社會等一系列關鍵領域的改革連續推出。廣東的政治文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社會管理水平,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廣東祭出的這一系列改革重拳直指一個目標:限權。
2010年,廣東開始試行《中共廣東省委政治協商規程》,實現了政治協商的“硬約束”。而早在2003年,廣東即形成了一個沿襲至今的慣例,民主黨派負責人偕同省主要領導下鄉調研。
廣東人大也不斷強化監督,為全國所矚目。同時,廣東人大還率先開門立法,從2003年開始,向省人大代表、有關行業協會、各地級以上市人大法制委員會書面徵集立法項目和法規草案稿,並登報面向社會公開徵集立法項目和法規草案稿。而為了給新一輪科學發展提供強大的法治保障,2011年廣東貫徹實施《法治廣東建設五年規劃》。
政治文明的提升,創造了人民群眾監督黨委、政府的條件。最近幾年來,伴隨著“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不斷完善,廣東群眾的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口罩男”、“舉牌哥”、“拇指妹”一時傳為佳話。省委十屆九次全會專題研究部署社會建設工作,出臺《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強社會建設的決定》以及7個配套文件,形成廣東加強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的一整套政策體系。
在此基礎上,廣東重拳出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目標直指此輪改革的核心:轉變政府職能。
近年來,廣東高層不斷緊鑼密鼓推動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汪洋書記先後上百次就此作出批示和指示。自2008年以來,廣東四年召開三次推動體制改革的工作會議。2009年,深圳、順德“大部制”改革全國矚目,兩年後向全省推廣兩地改革試點經驗,打造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行政體制。
結合“大部制”改革,廣東在2003年第三批、2006年第四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基礎上,推進新一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努力做到“三個堅決”:凡是市場和社會能夠自我調節的事項堅決取消行政審批,凡是社會組織能夠承擔的事項堅決轉移給社會組織,凡是下級政府能夠履行的職能事項堅決下放給下級政府。
廣東正處在新舊發展模式交替的關鍵時期,這是一場必須打贏的硬仗。對於上述改革把握得好,廣東就能破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順利步入比較發達的現代化地區行列;把握得不好,廣東就有可能跨不過“中等收入陷阱”,出現停滯和倒退。
利益結構調整不容易,探索新路不容易,“自我革命”更不容易。廣東體制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深化改革的最大障礙是既得利益格局。
“解放思想,關鍵是要克服一個怕字!”老報人周瑞金表示,廣東要擺脫改革30年後的“鈍化”效應,恢復改革開放初期“拓荒牛”的那種勇氣和銳氣,就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
改革先行再領潮
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新經驗
“中央很多領導同志認為,廣東大部門體制改革試點做了中央政府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情,這個改革方向符合科學發展的方向、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要求廣東進一步擴大試點範圍。”這是前不久召開的全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透露的信息。
這只是廣東近年來一系列在全國具有示範性意義改革的縮影。一個個“首創”為廣東改革開放排頭兵的角色作了最生動鮮活的注解:
2008年5月,《關於推動産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出臺,在全國首創實施“雙轉移”的戰略決策;
2008年5月底,深圳成為中國首個向普通公民公開政府預算的城市,隨後廣州也走上了預算公開的大道,
2008年6月,《廣東省市廳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落實科學發展觀評價指標體系及考核評價試行辦法》出臺,這是中國首個科學發展指揮棒;
2010年8月,廣東開始試行中國首個省級政治協商規程《中共廣東省委政治協商規程》;
2012年8月,廣東率先部署全省市、縣領導以黨代表身份到基層工作室開展工作,接待黨員群眾。
……
“科學發展,先行先試。”4年前,在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的特殊日子——2008年12月17日,國務院審議通過《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定為廣東為“探索科學發展的試驗區”、“深化改革的先行區”,在這份冠以“改革”二字的規劃綱要中,關於試驗區、先行區、示範區、中心、基地等的提法共有150處。而就在同一天,廣東公佈了《關於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率先實現科學發展的決定》,廣東承擔新使命的勇氣與決心一覽無遺。
當前,一場由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寒流仍然在不斷蔓延、滲透,經濟對外依存度居全國首位的廣東正面臨巨大的壓力,與此同時,“中國模式”也正面臨西方的種種詰問。《聯合早報》曾評論:“‘中國特色’到了關鍵時刻!”
廣東改革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再造廣東的體制競爭力,更在於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新經驗。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廣東同時也是中國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和體制創新的前沿。因此,廣東改革的意義正在於它是否有真正的創新,為中國的未來探路。(記者 周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