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過,天氣漸冷,但山西省各地營林造林的熱潮並未退去。11月23日,記者在太原東山上看到,造林專業隊正忙著修築魚鱗坑、保水堰,為明年春季大規模造林做準備。由於營造林機制不斷創新,山西省造林綠化步伐不斷加快,各地造林的積極性高漲,林木成活率不斷提升。截至10月底,全省已完成營造林437.4萬畝,佔年度任務452萬畝的96.8%。
為加快生態建設步伐,山西省各地結合實際,大膽創新營林造林模式,為造林綠化注入活力。目前四種創新模式正在全省各地推廣。
第一種模式是“政府引導、捆綁資金、林業規劃、專業施工、規模推進”。永和縣的芝河源頭造林綠化工程,按照“綜合整治、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辦法,捆綁了林業、水利等資金,由林業部門規劃,專業隊實施,規模化推進。目前工程區已經栽植側柏大苗10萬株,容器苗20余萬株,刺槐180余萬株,核桃3000余畝。
第二種模式是“政府出資、公司經營、模式管理、簽訂合同、園區示範”。太原市規劃建設了一批城郊森林公園,目前已吸引12家企業參與林業工程建設,總面積達24萬畝。霍州市、堯都區政府以每畝100元至500元的價格反租農民土地營造核桃林,統一管理經營3年後,交由農民自行經營管理,所得收益全部歸農民所有。
第三種模式是“大戶牽頭、土地流轉、統一栽植、農民分紅”。鄉寧縣煤炭企業家李金才在2010年4月成立雙鳳祥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雙鶴鄉雙鳳淹村為中心,流轉和承包25個自然村的耕地、林地、四荒地53平方公里,實施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包括核桃栽植、核桃深加工、生態養殖等,總投資9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1.46億元,栽植核桃2.2萬畝,僅今年就栽植36萬株。
第四種模式是省直林局採取“群眾出地、林局造林管護、比例分成”的合作造林模式,大力實施“兩山”造林工程和“雙百”精品工程建設。位於大同的楊樹局在造林中採取55的比例,即每造2畝林,群眾得一畝,林局得一畝,實現了“林局不白幹、群眾也滿意”。(記者 武俊鵬 通訊員 趙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