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雖已是落葉滿坡,但週末的懷柔“不夜谷”依舊是遊人絡繹不絕。遊客們放鬆了身心,農民們也賺得個盆滿缽滿。這只是一處縮影。統計顯示,去年北京山區共接待遊客3000萬人次,佔到全市鄉村旅遊客流量的八成。山溝,在人們的腦海中,不再是偏遠、落後的代名詞,而是名副其實的城市“後花園”。
京城周邊,山區面積達1萬多平方公里,佔到全市總面積的62%。山區如何發展?一直都是市委、市政府著力思考解決的難題。
“山區是北京生態文明的重要支撐,是首都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屏障。但保護生態,並不意味著不能發展。捧著這個‘生態飯碗’,照樣能吃上‘香餑餑’。”市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説,溝域經濟的提出,讓人們得以換個眼光來看山區,重新審視它的價值。“以前山溝窮,是枕著金山挨餓。其實,好山好水就是山區無與倫比的‘金字招牌’。”
據衛星航拍監測,本市長度在3公里以上的溝域共有200多條,其中具備開發條件的多達124條。
不僅如此,山區裏的旅遊“金礦”也格外豐富。據統計,全市154個A級景區中,有四分之三在山區,六大世界文化遺産中有一半在山區。
2010年,北京首次推出房山南窖鄉的燕山綠谷等7條溝域,面向國內外設計單位公開徵集發展規劃。隨後,本市又將發展溝域經濟列進了市政府摺子工程,還設立了溝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 如今再進京郊,1.04萬平方公里溝壑縱橫的山區中,18條溝正在重點建設:北有懷柔天河川、延慶四季花海,南有房山燕山綠谷豐饒之角、仙棲谷,西有門頭溝中芬生態谷、達摩養生谷,東有平谷十八彎、密雲穆九溝……
條條山溝中,一系列工程已上馬:守護山區生態、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培育特色産業……
在重點建設溝域的示範帶動下,各區縣、鄉鎮紛紛行動起來,目前全市已經有70條溝域完成規劃,並陸續啟動建設。
重訪“不夜谷”,這裡已不再是以前的“小打小鬧”。當地圍繞紅螺文化、長城文化、虹鱒垂釣、酒吧夜宴四個主題,因地制宜地對“不夜谷”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
新的“不夜谷”面積也增大了:包括神堂峪、官地、石片、長元、蓮花池5個行政村13個自然村,民俗戶增加至485家,其中投資在百萬元以上的度假場所就有54處,可同時容納1.2萬人就餐和住宿。
“‘不夜谷’內5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萬元村的目標。”懷柔區政府負責人驕傲地介紹説。
這份驕傲不止屬於懷柔。延慶四海鎮通過打造溝域經濟,花卉銷售收入3500萬,全鎮人均增收5000元;平谷張家臺村,自去年“五一”搬入新居以來,全村78戶農民中70戶從事民俗旅遊接待,僅半年時間,收入達100萬元,是全村之前全年收入的2倍……近幾年來,在大規模關閉資源開採加工企業的情況下,京郊山區農民人均純收入保持了與全市同步的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