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實現“百姓富” 又要保持“生態美”
——訪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尤權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進一步昭示了我們黨建設生態文明的意志和決心。福建山清水秀、天藍海碧,生態環境良好,是發展的優勢所在。如何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實現“百姓富”和“生態美”的平衡發展?日前,記者就這一話題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尤權。
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
記者:如何認識實現“百姓富”和保持“生態美”的關係?
尤權:福建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大自然的恩賜,更是全省幹部群眾長期以來共同維護的成果,同時也是福建發展的優勢資源。我到福建工作時間不久,但對福建的生態環境感受很深。前不久我國北方出現大面積持續霧霾天氣,但在福建隨處可以看到明凈的天空,呼吸清新的空氣,相信到過福建的人都深有體會。
福建歷屆省委省政府都非常重視生態建設。2000年,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就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2002年,福建成為全國生態省建設試點省份;2011年底和2012年初,習近平同志兩次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批示,提出“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要求。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中央國家部委對福建生態省建設給予了大力支持。習總書記提出的“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也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已成為全省人民的共識。
好的生態環境既買不來也借不到。根據十八大精神,我們提出,在生態省建設基礎上,加快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實現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平衡發展。人民群眾希望安居、樂業、增收,也希望山清、水秀、天藍。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後,不是我們的追求;殷實小康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同樣不是我們的目標,必須把“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結合起來。因此,要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絕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求得一時的快速發展。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這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個重大創新,是一項涉及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對福建來説,就是要在生態省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領域,進一步深化內涵,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形成有利於人與自然和諧、有利於實現永續發展的觀念理念、生産生活方式、體制機制。
近年來,福建和全國一樣,在經濟發展中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加大,轉方式、調結構的任務日益迫切,推動“綠色轉型”是形勢要求;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共享發展的“綠色福利”成為群眾幸福生活的重要方面。這些都促使省委、省政府持續深入地把生態省建設抓下去。
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同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記者: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福建有哪些基礎和條件,又有什麼困難和問題?
尤權:這個問題涉及對福建生態環境現狀的科學評估。從好的方面講,福建山海資源豐富,氣候比較好,森林覆蓋率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去年達63.1%,全省23個城市的空氣質量達到或超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12條主要水系水質狀況優良,成為全國唯一一個水、大氣、生態環境全優的省份。在推進生態省建設的過程中,福建也積累了許多經驗,創造了一些典型。比如,在全國率先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總結推廣長汀縣治理水土流失的經驗,較早推行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在財政資金使用上推行“以獎代補”,實行領導幹部環保“一崗雙責”制度,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利條件和成功經驗。從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來看,福建生態文明建設仍然面臨較大挑戰。我省自然生態系統總體還比較脆弱。據2008年衛星遙感測算,全省水土流失面積超過1800萬畝,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10%。這幾年我們下了很大力氣治理,每年都治理二三百萬畝,但同時因工程建設、山地開發等,每年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達幾十萬畝。此外,水利設施調蓄功能和森林植被防護功能不足,“雨多了就澇、水少了就旱”的現象還比較突出,群眾的生態文明意識還比較薄弱等。特別是,福建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工業快速重型化的特徵明顯,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任務非常繁重。既要加快發展,又要加強保護,出路在於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這是我們在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重點探索和破解的難題。
從幹部考核、發展評價等多方面形成生態文明“綠色導向”
記者: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福建下一步工作重點在哪些方面?
尤權:生態文明建設既要著眼長遠,又要立足當前。首先,經濟發展要加快“綠色轉型”。生態環境問題是在發展中産生的,也應在發展中得到解決。在加快發展中,要突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導向,加快培育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産業,嚴控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發展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和耕地保護制度,著力構建綠色生産體系。其次,要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的“綠色福利”。建設生態文明,説到底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産生活環境。我們要加強水、大氣、土壤、噪聲等污染防治,強化飲用水源地保護,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抓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著力構建宜居宜業環境。突出抓好造林綠化,爭取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5.5%,樹種結構更加豐富。按“十二五”規劃,全省要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00萬畝,前不久我們召開省委常委會,決定今年治理任務從原定的200萬畝提高到400萬畝,爭取“十二五”目標任務提前完成。第三,要形成生態文明的“綠色導向”。建立一套相應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對於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我們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形成正確的政績導向。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進一步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提倡綠色消費、低碳出行,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人人參與、全民行動的生態文明建設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