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實施陜南移民搬遷以來,陜西省已有20余萬群眾搬出大山住進新居,5萬多五保戶、特困戶沒掏一分錢就住進了新房。今年還將有6萬戶22.8萬群眾實現搬遷。
讓群眾遠離危險地帶
陜南漢中、安康、商洛三市28個區縣,山大溝深,暴雨引發的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發。近10年間,陜南三市多次發生50年或1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引發2000余起地質災害,造成590多人死亡或失蹤,直接經濟損失超過460億元。
陜西省先後採取多項舉措,試圖改善當地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然而不少群眾在原址上建房,一再簡單“複製農村”,新建房屋過幾年又面臨地質災害威脅。如何找到一條既符合當地實際、又利於長遠發展的路子,成為擺在省委、省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陜南移民搬遷工程也被日漸提上日程。
2010年7月,陜南再次遭遇50年一遇洪災,安康市69人死亡、119人失蹤。當年,漢濱區大竹園鎮七堰村,雖已組織群眾避險,但由於泥石流來勢兇猛,仍造成5人死亡、24人失蹤。切膚之痛,堅定了省委、省政府的決心——用10年時間,對陜南地區深受自然災害威脅的60萬戶、240萬人,實施有計劃地搬遷,讓群眾儘早脫離地質災害的威脅。同時,陜西省依託移民搬遷工程,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2011年5月6日,隨著時任省長趙正永一聲令下,陜南移民搬遷工程有限公司掛牌,隨後搬遷工作領導小組成立,陜南移民搬遷的大幕正式拉開。
讓群眾融入新的生活
為解決移民搬遷資金難題,陜西省財政和陜西有色集團分別出資10億元和20億元,組建了陜南移民搬遷工程有限公司,負責籌措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工程所需的建設週轉資金,以確保安置房及基礎設施建設。
同時,省市縣各級政府統籌城鄉發展,積極對項目資金進行捆綁運作。各鄉鎮基層政府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把資金和資源向安置點傾斜。白河縣倉上鎮積極鼓勵返鄉能人參與移民搬遷,企業通過流轉群眾的土地發展農業園區,群眾憑藉土地流轉少出錢或不出錢,便可搬遷至安全地帶。紫陽縣雙橋鎮移民搬遷安置點,採取配建門面房新舉措,通過政府回購,以市場化運作方式,在全縣拍賣,收入所得用於安置點公共配套設施建設。
除了各地積極探索外,今年起,陜西省還允許陜南三市分別拿出500畝土地指標用於融資。“按照一畝地20萬元計算,500畝就可以取得1億元的收入,這些資金將極大減輕基層政府配套建設的壓力。”省國土廳廳長王衛華説。
陜南山多地少,土地從何而來?陜西省提出合理利用工礦廢棄地和緩坡山地,同時抓緊土地增減挂鉤,以市為單位跨鎮跨縣統籌利用土地資源,減少分散、獨戶安置。從今年起,明確將集中安置率80%作為一條基本原則和一項硬指標納入規章。
不僅要“搬得出”,更要“穩得住,能致富”。“通過移民搬遷,讓群眾融入新生活,享受到和城裏人一樣的公共服務,這才是搬遷的最終目的。”陜南移民搬遷辦公室負責人李永平説,各地都在圍繞“穩得住,能致富”方面積極推進。有的地方試行發放房屋證和土地證,著力解決搬遷群眾抵押貸款難;有的地方以農業園區為依託,大力解決群眾就業難;有的地方依託當地資源開發旅遊業,讓搬遷群眾從事農家樂、餐飲服務業;不少地方還出臺優惠政策,解決搬遷群眾困難補助、養老保險、培訓轉移、優先安置就業……
讓群眾夙願得以實現
走過第一年探索期,度過第二年發展期,今年陜南移民搬遷進入規範調整期。
陜南移民搬遷實施以來,已安置移民24.2418萬人;去年三市地質災害和洪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數,分別比上年減少80%和70%;三市城鎮化率平均提高1.3個百分點;搬遷群眾生産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針對搬遷中存在住房面積偏大、群眾費用支出較多問題,今年陜西省要求在嚴格執行“人均25平方米標準,為不同人口規模家庭提供60、80、100平方米的房子。如遇特殊情況,在戶均佔地不超標情況下,最大不超過140平方米”原則基礎上,對願意樓房化安置的搬遷戶,每戶增加建房補助5000元。同時,根據群眾意願,通過簽訂搬遷協議,讓搬遷群眾知道往何處搬,什麼時間搬,需出多少錢。
另外,按照先避災再貧困然後生態和其他的順序,讓避災群眾優先搬遷。並將各市避災搬遷資金配套落實情況、搬遷入住率,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倒逼各級政府重視移民搬遷相關配套建設。
陜南移民搬遷,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推進了城鄉共同繁榮。它不僅是陜南群眾的夙願,也是中國夢在陜南地區的體現。(記者 喬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