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長江三峽重慶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巡查見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7月29日 09時56分   來源:國土資源部網站

    長江三峽庫區歷來是我國地災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對今年嚴峻的汛情,三峽庫區地災防治工作能否經得住新的考驗?

    7月18日~21日,國土資源部組織專家組,分兩路對三峽庫區重慶段、湖北段地災防治工作進行新一輪巡查。記者隨重慶段專家組,一路巡查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監測點、專業監測點、治理工程施工點和居民安置點,與監測人員、施工人員、村民探討交流。

    專家組組長、國土資源部地災防治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副主任劉傳正向記者談及他的感受:三峽地災防治工作已趨於規範化、專業化,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工作開展到位,地災防治工程也有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技術方法體系。三峽地災防治的經驗,應當推而廣之。

    鳳城街道令人難忘的群測群防員

    從重慶出發,在狹窄崎嶇的山路上經過一個個村莊。7月19日,專家組一行來到長壽區鳳城街道永豐村,這是本次三峽庫區重慶段地災防治巡查的第三站。

    眼前是一棟舊屋,墻體上的裂縫觸目驚心,這裡處於一個持續變形的滑坡上。

    這是喻家灣一號滑坡監測點,幾年來滑坡不斷變形,險情也出現過幾次。好在當地群測群防工作開展到位,每次都是有驚無險。

    舊屋的墻上有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地質災害防治安全培訓宣傳欄和警示牌。警示牌上標明了地災的位置、範圍、預警方式、報警電話及監測人、責任人姓名和電話,藍底白字,一目了然。

    專家組一行邊走邊問,交談中,一位名叫李天彬的群測群防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是鳳城街道國土資源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從事地災防治年頭並不久,但説起工作頭頭是道。翻開他編寫的《江西省萍鄉鳥嘴嶺滑坡成功避險》宣講材料,語言生動,很接地氣,活靈活現地再現了成功避險的情景,宣講了防災避災知識。他撰寫的論文《災變鏈鎖理論在滑坡災害防治中的運用》,則顯示了一定的理論水準。這一發現,令劉傳正這位國內一流的地災防治專家欣慰不已。

    李天彬是基層地災群測群防員的一個縮影。地災防治要打群眾戰,我國已建成一支30萬人的龐大群測群防隊伍,他們用飽滿的熱情、高度的責任心奔波在險象環生的地災隱患點和地災現場,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在三峽庫區,群測群防系統已完成28個區縣級監測站的能力建設和區縣、鄉鎮、村組三級群測群防監測體系建設,實現了對3049處崩塌滑坡和塌岸群測群防監測,覆蓋59.5萬人。

    功不可沒的專業監測預警

    7月21日,專家組一行趕到萬州區塘角村1號滑坡專業監測點。通往監測點的山路,隨著滑坡變形已經斷成了幾截,滑坡前方,就是長江。據項目負責人、地調局水環地調中心高級工程師高幼龍介紹,從2003年建點以來,滑坡持續變形,其中2007年4月1日下滑最大,目前合成位移量最大已達21米。

    劉傳正仔細詢問滑坡變形趨勢,試圖從中分析滑坡變形與庫水波動等因素的關係。高幼龍説,現在滑坡變形已經趨緩,初步分析是滑坡已經適應了新的水文、氣象環境,但還不能定性。

    在監測點,專家組仔細查看了塘角1號站數據採集站。這裡能夠集成GPRS、孔隙水壓力監測設備、固定式鑽孔傾斜儀等各類設備傳回的各種數據,並實時傳回位於保定的水環地調中心。

    事實上,三峽庫區地災防治成效好,專業監測工作功不可沒。

    據重慶地防辦副主任馬飛介紹,重慶三峽庫區建設專業監測點178處,分別由重慶市高新岩土工程勘察設計院、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承擔,並對出現的險情及時發佈預警信息。自2003年實施專業監測以來,監測點及時發出各類預警近30次,因此,儘管有近百個監測點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形,均未造成人員傷亡。

    而在整個三峽庫區,專業監測系統已經建成了控制全庫區的三級GPS控制網、綜合立體監測網和遙感監測系統,建成了255處重大崩塌滑坡和重點庫岸段的專業監測網並實施了專業監測。同時,信息系統完成了基於GIS的庫區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和基於MIS的網絡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建立了基於Web技術的決策支持系統,完成了各區縣和指揮部28個的局域網、廣域網系統建設,並投入了監測運行,對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發揮了重要作用。

    綜合運用的地災工程治理手段

    7月18日,專家組到達重慶後馬不停蹄地趕到渝中區李子壩113號後側不穩定斜坡應急治理工程。

    這項工程由重慶南江建設公司施工,今年6月25日正式開工。這處不穩定斜坡地勢險要,上方建有醫院和城鐵。治理主要採取打抗滑樁、建擋墻、挖截水溝等幾種手段。按照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南江公司先跳樁開挖奇數樁,再進行偶數樁施工,下部錨桿鑽孔與抗滑樁同步施工,最後完成護腳擋墻砌築和截水溝工程。記者在現場看到,A型樁1-25#樁所有單號樁已開挖完畢,最深孔達10米左右,所有雙號鎖口施工也已完成。同時,水溝以下錨桿鑽孔下筋灌漿全部完成,正準備開始水溝以下格構梁施工。

    地災防治工程難度可不小。就李子壩這項工程而言,雖然地處市區,但仍有1公里左右的路程無法行車,只能靠騾馬運輸工程所需各種設備材料。

    不同的地災類型,有不同的治理方式。比如忠縣石寶鎮石寶廣場滑坡的治理方式就不同於李子壩113號後側不穩定斜坡治理。這是一處體積約15萬~20萬立方米的滑坡體,在2012年5月15日發生險情。原本寬敞平坦的塑膠籃球場已經隨著滑坡變形裂成幾段,很是危險。治理這處滑坡,採取的是混凝土塊護坡工程、護腳墻、端墻、削方減載、排水溝、回填反壓、馬道種樹、坡面植草等手段。目前,回填反壓和護腳墻工程正在進行。江邊的斜坡上,已經砌好了大片的護腳墻。

    在萬州區高梁鎮挖斷山危岩治理現場,記者看到密密麻麻的腳手架搭滿了整片危岩區。局部清除+錨桿錨固+岩腔封填+攔石網+攔石墻+主(被)動防護網+裂縫封閉,是這裡採取的防治方式。

    一路走來,劉傳正總結到,錨固工程、抗滑樁、抗滑擋墻、削方壓腳、排水工程、注漿工程、坡面防護等地災工程治理手段,在三峽庫區都得到了綜合應用,三峽庫區地災防治已經形成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技術方法體系。

    繞不過的現實命題:避讓搬遷

    “生活在這裡,怕不怕?”在永豐村,喻家灣二號滑坡群測群防監測點,面對國土資源部應急辦胡傑處長的詢問,村民們七嘴八舌地説起來:“哪個不怕喲。啥子時候才能搬哦?”

    “大家稍安毋躁嘛。”面對激動的村民,長壽區國土資源局總工舒建平出言安慰。他告訴村民們,永豐村已經列入了搬遷規劃,會在今後陸續搬遷。

    然而,搬遷也有搬遷的問題。

    “搬到哪去嘛?”“搬了後,這裡的地怎麼辦?”村民們問題不斷,舒建平耐心地逐個解釋。

    較之監測、治理,避讓搬遷當然是一勞永逸的防災減災之路。特別是在三峽庫區這樣的地災多發地帶,很多地方非常危險。就説挖斷山,長約1公里的危岩帶下是車來車往的公路,再往下,還有一處水電站。據現場的中咨公司監理説,有一次他在山上檢查時,兩塊大石頭就從他面前滾落。記者一行在現場也不時能聽到頭頂傳來的石頭滾落的聲音,煞是驚心。這樣的地方,搬遷肯定是上策。

    實際上,三峽地區近年來在搬遷上下了大氣力。據介紹,三峽庫區對646處涉水不穩定崩塌滑坡175米以上居民近7萬人規劃實施搬遷避讓。目前湖北、重慶兩省市共完成崩塌滑坡搬遷避讓項目340處(段),已遷走46390人。

    但地災避讓搬遷是一項系統工程,就像永豐村村民們擔心的那樣,搬到哪?搬遷後的生計又怎麼辦?還有的百姓故土難離,不願意搬遷,有些地方政府對搬遷也存在認識上的不足。7月19日,專家組來到武隆縣羊角場鎮危岩滑坡現場,此地居民即將搬遷到長江上遊的土坎。看著危岩下密密麻麻的樓房,劉傳正十分感慨。20多年前,他剛剛畢業就來到這裡工作,勘查地災,設計搬遷。當時,他們提出,此地一定要限制開發。沒想到,時隔20年,建築不減反增,後山的採礦也始終沒停……

    三峽地災防治:全年無休 

    一路巡查下來,專家組認為,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方法體系比較完善,監測儀器技術也已配套,形成了與群測群防聯合運作的有效工作模式;庫區地質災害預警體系基本完善,預警發佈工作已取得一定經驗,針對紅、橙、黃、藍等不同預警級別,制定了相應的響應程序;庫區地質災害應急體系初步形成,對重大滑坡、危岩的應對比較到位、有效。

    儘管已經趨於專業和成熟,但並不意味著三峽庫區的地災防治工作就能掉以輕心。專家組提出,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年無假期”,要高度重視,不可懈怠。三峽庫區在主汛期低水位和枯水期高水位時,常年受到降雨與水位變動的高強度交替影響,加之人類活動頻繁,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仍處於高風險時期。

    為此,專家組建議,庫區相關機構和地方政府、專業單位,應有意識地總結三峽庫區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防治工程和應急處置體系建設的經驗教訓,並推廣應用。要加強對規律性認識的提煉與總結,如基礎地質模型的正確認識問題、變形曲線反映的內在規律、破壞機理分析和提升應用效果等。對“三多”(農村留守人口多、外來務工人員多和遊覽觀光人員多的區域)地域、“三類”(對地質災害預警不響應不撤離、留戀財物等撤離不及時不堅決和未解除預警情況下私自返回危險區的情況)情況的防災減災要給予特別關注。

 
 
 相關鏈結
· 三峽電站進入滿發狀態
· 新一輪洪水順利通過三峽長江持續洪水將告一段落
· 三峽電站進入滿發狀態 日均可發電5.4億千瓦時
· 新一輪洪水順利通過三峽 長江持續洪水將告一段落
· 長江洪水居高不下 三峽又將迎來新一輪漲水過程
· 三峽大壩開啟深孔泄洪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