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7億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
●中央財政對養老保險轉移支付已達2806億元
●養老金歷史拖欠已補發240多億元,16個省份全部補發了歷史拖欠
●目前全國月人均基本養老金705元
針對近期一些人擔心隨著退休人員增加,養老金髮放是否面臨資金緊張的疑問,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養老保險多渠道籌資機制已初步形成,為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提供了資金保障。老百姓要對現行養老保險制度持有信心。
據介紹,養老保險基金徵繳是目前養老保險資金來源的主渠道。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徵繳收入已從1998年的1353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4250多億元,年均增長17.6%。與此同時,各級財政積極調整支出結構,補助養老保險基金缺口。中央財政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老工業基地養老保險的轉移支付規模,從1998年的24億元增加到今年的544億元,目前已累計投入2806億元。地方財政也增加了財政投入。此外,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作為戰略儲備,預計到今年底積累將突破2000億元。養老保險多元籌資格局已初步形成,老百姓應當對其有信心。
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也做到了按時足額發放。基本養老金髮放額從1998年的1512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近4000億元。基本養老金月人均水平從1998年的413元提高到2004年的705元。基本養老金當期拖欠逐年減少,1998年平均每月拖欠6億多,2000年每月拖欠1億多元,2004年和2005年全國已連續兩年無當期拖欠。各地還積極採取措施,補發過去的歷史拖欠,到2005年共補發240多億元,16個省份已全部補發了歷史拖欠。
目前我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已達1.7億人。今年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金的退休人員達4350多萬人,越來越多的退休人員享受到基本養老保險待遇。(記者 白天亮)
養老改革並非“口袋轉移”
按照國務院規定,從明年1月1日起,我國將實行新的養老金政策。新政究竟“新”在哪?簡而言之,新政更加明確了個人賬戶和統籌基金的來源,同時在使用上更加注重多繳多得。
從收的方面來説,實行新政後,單位和個人的繳費基數不變,但單位繳費將全部用於社會統籌。按我國現行的養老金政策,參 保人以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資為繳費基數,按8%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全部打入個人賬戶;單位按全部參保人員繳費工資基數的20%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其中3%打入個人賬戶。新政策規定,這3%將不再納入個人賬戶。
此舉是為了逐步做實個人賬戶。按照原先的制度設計,允許社會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基金相互調劑使用,個人賬戶因此成為“空賬”。據統計,我國個人“空賬”以每年1000多億元的規模增加,到今年底將達到8000億元。新政實施後,個人賬戶完全由個人繳費形成,至少在形式上歸屬更加明確。
從支的方面説,新的養老金政策鼓勵多繳多得。基礎養老金不再根據當地職工平均工資的20%計發,而是根據每個人的繳費年限和數額確定。個人賬戶養老金也不再以10年計算,而是綜合考慮平均期望壽命、本人退休年齡、利息等因素。
作為社會的“穩定器”,養老金政策的調整並非“從左口袋到右口袋”那樣簡單,而是會影響到社會天平的指向。從最初為國企改革保駕護航,到如今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包括養老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所承擔的經濟社會功能越來越重。養老金政策制定和使用管理的難度也隨之增加。此次養老金政策的調整,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以往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社會保障覆蓋面太小。據統計,包括4000多萬已退休人員在內,到2004年末,我國參保人數只有1.6億多人,僅佔城鎮人口的30%左右,不及勞動力人口的15%,覆蓋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進城務工人員、農民等大量人口被排斥于社保範圍之外。
同時,我國未來養老金收支缺口嚴重。根據世界銀行測算,在一定假設條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到2075年間,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的收支缺口將高達9.15萬億元。
要儘快建立一個覆蓋全社會且運作高效的養老保障體系,筆者認為,關鍵還在於加快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前提的公共財政體系建設。近10年來,我國財政收入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增長,但國家財政用於社保的支出並沒有相應增長,而個人支付比例的增加,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職工和企業參與社保的積極性。
養老政策作為惠及長遠的基礎性制度改革,不能僅僅著眼于眼前的收支平衡,還應放眼全局。從這個意義上説,此次養老新政只是邁出了第一步。(人民日報-華東新聞 田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