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24日電 國家減災委員會副主任、民政部部長李學舉24日在地市級領導幹部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專題培訓班結業式上説,各地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把實施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工作作為災害應急管理的首要任務,保障受災群眾及時得到救助,使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更好的保障,尤其是食品、飲用水等必須在24小時內送達災區,這是災區政府救災的一項基本職責。
這次專題培訓班,是國務院頒布《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和召開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會議後,民政部和國家行政學院面向地市級領導幹部舉辦的第一期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專題培訓班。
圍繞今後的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李學舉要求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協作,把災害應急管理的各項措施落實到位。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二是要以預防為主,繼續完善各級各類應急預案,常備不懈,防患于未然;三是要進一步提高應急救助能力,規範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切實保障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四是要儘快健全災害管理工作的法律和法規體系,並逐步將災害應急管理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五是要依靠科技不斷提高我國應急體系的能力建設水平,提高災害的預警、預報能力;六是要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健全社會動員機制,廣泛開展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基層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置能力。
他説,要進一步提高應急救助能力,規範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各地要按照《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和《災害應急救助工作規程》的總體要求,為提高災害的響應能力,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採取措施,在健全應急管理機制的同時,強化災害管理的裝備和能力建設,要為開展災害管理工作配備必要的交通、通訊等設備,同時加大災害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切實提升災害的緊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李學舉説,災後恢復重建是救災工作的繼續,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的要求,把災區恢復重建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機結合起來。它既是對災毀家園的基本恢復,也是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恢復重建工作必須按照民政部頒布的《災區民房恢復重建工作規程》的總體要求,在災區黨委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週密規劃、科學引導,充分尊重受災群眾的願望,抓好組織落實工作。只有做好了恢復重建工作,安置好了受災群眾,才能為恢復正常的生産、生活和社會秩序提供保障。各地要進一步加大恢復重建工作的管理力度,要把恢復重建納入規範的項目管理。
據舉辦單位介紹,經中共中央組織部批准,民政部和國家行政學院還將於2006年3━4月份共同舉辦三期災害應急管理專題培訓班,從而基本完成對我國多災地區地市級領導幹部有關災害應急管理的一次全面培訓。
來自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地市的74名地市級領導幹部和來自國家減災委員會部分成員單位相關司局的16名司局級幹部參加了本期專題培訓。李學舉和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唐鐵漢向學員們頒發了結業證書。(完)
民政部部長李學舉:把加強應急管理擺上重要位置
新華網北京12月24日電 國家減災委員會副主任、民政部部長李學舉2 4日在地市級領導幹部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專題培訓班結業式上説,要把加強應急管理擺上重要位置,把人力、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用於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李學舉説,當前我國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的重點是要進一步鞏固中央和地方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儘快將這一體制進一步規範化、程序化,明確制定與之配套的災害應急管理工作運行制度和運行操作程序,細化中央、地方和各個災害管理部門的救災責任,確保災害管理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在災害管理的運行機制中,進一步健全災害管理的應急機制、協調機制、社會動員機制、信息共享機制和監督督察機制,重點是要充分發揮抗災救災綜合協調作用,強化災害管理部門間的信息溝通和協調工作,健全部門間應對災害的聯動工作機制,明確各部門的工作職責、時限要求和工作措施,形成災害管理的合力,更好地開展救災工作。
李學舉要求以預防為主,繼續完善各級災害應急預案。要全力做好突發公共事件預防工作,常備不懈,防患于未然。要健全災害管理機制,健全監測、預測、預報、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加強專業救災搶險隊伍建設,健全救災物資儲備制度,搞好培訓和預案演練,全面提高國家和全社會的防風險能力。特別是大城市,人口和建築物密集、社會財富集中,城市越大安全風險越高,更應當有完善的預防和應急管理措施。要堅持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和非常態相結合,做好深入細緻的工作,真正把各項預防和應急措施落到實處。要不斷完善各級各類應急預案,並認真落實。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是一項涉及各個部門、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全國各級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是一個統一的、分級分類管理、各負其責、協調配合的完整體系。各地區各部門一定要樹立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不僅要加強本地區本部門的應急管理,落實好自己負責的專項預案,還要按照總體應急預案的要求,做好縱向的和橫向的協同配合工作。要健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組織體系,明確各方面職責,確保一旦有事,能夠有效組織、快速反應、高效運轉、臨事不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