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十五”期間,經過20多萬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在教育改革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進一步加強了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的研究與宣傳,加強了對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黨的先進性教育等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與宣傳,為推動理論創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首先啟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政治學、社會學、法學、史學、新聞學、文學共計9本馬克思主義核心教材中有7本是由高校教師主編的。
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決策諮詢,發揮了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近年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師圍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運用自己的知識才幹和科研成果,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如南開大學APEC中心為我國領導人參加歷次APEC首腦會議提供了幾百份參考報告,對外經貿大學WTO中心為中國的入世談判和相關對策提供了大量的諮詢報告和建議,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關於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浙江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圍繞黨和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方針,推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諮詢報告等,對國家的重大決策都作出了積極貢獻。在27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講座中,有17次22位高校教師參與了主講。
基礎學科和基礎研究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學科體系。高校現有人文社會科學博士點406個,重點學科201個,專業門類更加齊全,新型學科和交叉學科不斷涌現,帶動了綜合研究和複合型人才的發展。“十五”期間,高校教師出版著作11萬部,比“九五”增加了1.5倍,論文近100萬篇,比“九五”增加了1.6倍。出版了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學術精品、文化精品,如儒藏經典、《中國佛教哲學要義》、《西藏曆史地位辨》、《黃宗羲傳》等為弘揚民族文化、提供歷史經驗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深化科研體制改革、推進科研管理創新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的實施等措施,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體制環境及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科研機構以固定人員為中心的運行體制正在向以研究項目為中心的新的運行體制轉變。
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據悉,教育部正在研究制訂“十一五”教育發展規劃和《2020年中國教育發展綱要》,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形成全面反映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教材體系,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的學科體系,形成人盡其才、人才輩出的人才培養選拔和管理機制,更好地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作用。
直至目前,全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師和研究人員已佔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五分之四以上。因此,高等學校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的主力軍。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全面推進”的原則,全面開展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教材建設工作,全力完成中央交給的4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9本文科基礎理論課教材的任務,有組織、有計劃地建設好150本文科主幹課教材,基本覆蓋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中共黨史以及政治學、社會學、法學、歷史學、新聞學、文學、藝術、教育學、管理學等學科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和專業主幹課程教材,逐步建立與社會發展、科學進步、學科建設、學生成長相適應,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這些教材應該而且必須成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高水平精品教材。第一批哲學社會科學重點教材的編寫于2007年完成。第二批15種重點教材研究和編寫工作已于2005年啟動。第三批120種左右重點教材研究和編寫計劃將在總結第一、二批教材編寫經驗的基礎上,於今年全面啟動。(記者 朱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