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記者 董峻)9月中旬,黃燦燦的玉米進入收穫期。在山東等主産區,一場機械化收割的技術革新正快速推進,生産效率提高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
記者9日在山東淄博市桓臺縣薛廟村採訪時,村民張希禎説,他種了四五畝地,以前每到收玉米時,全家人齊上陣還得忙活一個多星期,現在用機器不到兩個小時就收完了。其餘時間他和村裏的機械手一起到外地作業,年收入至少2萬元。
山東省玉米種植面積和産量在全國均居第二位。桓臺縣位於山東省中部,是個平原農業大縣,去年玉米機收率達82.5%,今年預計將達86%。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有關負責人以及中國農機學會有關專家認為,這一水平從全國來看是處於“領頭羊”地位。
從1997年開始,桓臺縣規定農戶每購置1台玉米聯合收穫機,縣政府給予2000元補助。目前全縣有8個農機服務組織,2.4萬戶農機專業戶。去年這個縣的300多臺玉米收穫機到魯西、膠東、河北等地作業,當季為農民增收670萬元,全年三季跨區作業增收突破3000萬元。
農業部有關人士介紹,今年國家再次加大了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中央補貼資金由去年的3億元增加到6億元,地方各級財政安排農機補貼資金達10.6億元。部分省市將玉米收穫機列為農機補貼和新技術推廣重點,提高補貼比率、機具同時配套補貼、優先享受機具補貼等,激發了農民購買使用玉米收穫機的熱情。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白人樸説,2002年全國小麥生産過程已基本實現機械化。此後水稻主産區和玉米主産區分別開始大力推進生産過程機械化。“十五”期間山東省玉米收穫機械呈幾何倍數增長,保有量佔全國玉米聯合收穫機總量的三分之二還多。
他也表示,在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中,玉米機收難度最大,這是因為玉米的耕作制度複雜,品種多樣、含水量等指標不同,對收穫機械的綜合要求高。目前全國玉米機收水平僅為3.12%。(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