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記者白瀛)海南的符先生大學畢業後已經過了多個中秋節,今年他想和各地的朋友們“浪漫”一把,在中秋節晚上通過網絡視頻一起過中秋,評比出各地月圓之冠。
“平時看月亮都從一個地區一個角度,不知道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看到的月亮有什麼不一樣,因此大家決定在那天晚上拍下自己所在角度看到的月亮,比較一下哪看到的月亮更亮更圓。”符先生説。
隨著近年來大家對於傳統節日的日益關注,無論是高科技還是老辦法,中國人已經開始運用自己的誠意和智慧為包括中秋節在內的傳統節日的復蘇和創新而努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秋節當晚在百花潭公園舉辦金秋桂花節活動,市民可以倚坐在芬芳四溢的桂花樹下,一邊品嘗月餅,一邊賞桂花、放河燈,度過一個具有濃郁傳統氣息的中秋佳節。
在海南,作為道教南宗宗壇的定安玉蟾宮將推出包括猜謎、拋帕招親以及放孔明燈祈願在內的“賞中秋月,抒中華情”賞月會,利用中秋節這個傳統文化符號,將黎族與閩南的文化元素相結合。
事實上,無論中秋節的活動多麼豐富多彩,“千里共嬋娟”的團圓都永遠是中國人心底的嚮往,很多人仍然選擇和家人一起過節。
家在河南鄭州的李幼清在西安財經學院讀大四,她對記者説:“媽媽已打了幾次電話,囑咐我中秋節一定要回去,奶奶身體不太好。所以我今年一定要回家看看,與家人一起過個團圓節。”
吃月餅是中秋節最重要的一項習俗。自今年6月實施《月餅強制性國家標準》以來,國內市場上月餅的“天價”不但普遍降了下來,餡料也多回歸蓮蓉、蛋黃、豆沙等傳統材料,往年的魚翅、燕窩等高檔餡料已難以見到。此外,很多廠家還在健康上做起文章,推出了低糖低脂的“木糖醇月餅”。
常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韋中權認為,傳統節日的回歸,與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産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韓國把端午節作為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申報世界遺産,給中國人很大的刺激。一些日本的民俗專家告訴我,七夕節在日本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節日,許多日本青年不過西方的情人節也要過七夕。這兩年通過各種媒體的宣傳,我們這方面的意識也在增強。”
今年6月,國務院公佈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七夕節等傳統節日都榜上有名,公眾對於傳統節日的關注又一次達到高潮。
西安交通大學中文系主任焦垣生説,傳統節日是勞動人民通過對自然的把握逐漸形成的,有其特定的日期和活動,反映了人們當時的經濟狀況、生活習慣及道德風貌。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人們再也不會稀罕簡單的好吃好喝,但這些節日仍然會喚起很多身在異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提醒人們暫時放下緊張的工作,抽空與家人團聚,享受親情。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邸永君説,傳統節日之所以流傳至今,就是因為每個節日背後都有著很深的文化淵源。要讓傳統節日與時俱進、傳承光大就要還每個節日本來的面目,讓每個節日過得更獨特些、傳統元素更豐富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