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全國糧食生産發展規劃讓糧食安全有了政策保障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17日   來源:人民日報

  採訪人:馮 華

    解讀人:農業部副部長 張寶文

    供需關係偏緊將長期存在——目前産需自給率在97%左右

    我國糧食生産在2004—2005年累計增産1000億斤以上的基礎上,今年還將繼續獲得豐收,可以説,在國家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引導和支持下,糧食生産已得到了快速恢復。雖然目前糧食供需矛盾有所緩解,但國內糧食供需關係偏緊的態勢將長期存在。

    目前我國的産需自給率大體在97%左右。但從品種看,玉米産需基本平衡,小麥、水稻供求偏緊,大豆存在較大缺口;從消費用途看,口糧消費有所下降,飼料用糧、工業用糧明顯增加;從長遠看,糧食生産受資源、氣候、技術等影響,産量大幅增長的難度較大。而隨著人口增長,畜牧業和糧食加工業的快速發展,糧食消費量繼續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因此,我國在糧食安全戰略上必須堅持基本立足國內保障供給的方針。制定《規劃》的目的就是要加強對糧食生産的指導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規劃》提出的近中期糧食發展的戰略思路是:始終堅持基本立足國內保障糧食供給的方針,圍繞保持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宏觀調控目標,採取多種手段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聚集多種資源,以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為核心,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糧食生産重心正發生變化——呈“北糧南運”、“中糧西運”態勢

    目前我國糧食生産重心正在發生新的變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東南沿海省份播種面積大量減少,從糧食盈餘或基本自給狀態逐漸變為糧食大量調入區;長江中下游地區雖然仍是我國糧食的主産區之一,但其盈餘量也在逐年減少;黃淮海地區保持著商品小麥的主體供給地位;東北地區已成為重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糧源供應地;西部地區隨著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的實施,糧食生産能力降幅雖然不大,但退耕戶的細糧消費量明顯上升,小麥、水稻的需求量增加。

    總體而言,我國糧食流通格局正呈現出“北糧南運”、“中糧西運”的態勢,糧食生産地域重心發生了由南向北、由東向中的逐漸轉移。因此,要適應這一形勢的變化,今後糧食生産的發展必須重在穩定面積,主攻單産,提高質量,在確保口糧供給的前提下,注重解決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

    另外,供求結構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趨於增強。近20年來品種間、區域性的糧食供求結構失衡已成為糧食供求矛盾的主要特徵。從消費結構看農村口糧消費在較長時期內仍會佔較大比重對於我國糧食供求平衡的影響依然較大。

    科學謀劃糧食生産力佈局——全國糧食生産區域分為4個區

    為了適應糧食生産區域重心的變化,科學謀劃糧食生産能力建設佈局顯得尤為重要。按照耕地與水資源的空間分佈、現實生産能力、商品糧供給水平和未來可挖掘的潛力,《規劃》將全國糧食生産區域劃分為4個區一是優勢主産區,主要覆蓋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作物9個優勢區域,以及優勢區域以外的大多數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場)。二是潛力提升區覆蓋部分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場),以及大多數省級商品糧基地縣(場)。三是穩固發展區,覆蓋優勢主産區和潛力提升區以外具備糧食生産能力的所有縣(場),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郊區、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西部生態建設區等。四是戰略儲備區,《規劃》提出優先謀劃新疆的伊犁河流域、額爾齊斯河流域和塔裏木河流域。重點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推進抗逆品種培育和旱作節水技術的研發與儲備,為適時開發創造條件。

 
 
 相關鏈結
· 江蘇省積極調控糧食市場 確保城鄉居民生活穩定
· 糧食局:國家糧食庫存充裕 完全可以保證市場供應
· 中國再拋83萬噸國儲小麥 穩定全國糧食市場
· 糧食局印發07-08年度《國家糧食流通統計制度》
· 國辦發出通知要求做好糧油供應工作穩定糧食市場
· 青海省糧食購銷企業“三老”問題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