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三組數字勾勒出廈門巨大變化 盡顯25年改革成果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1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廈門12月18日電(記者 盧志勇)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的全國200個城市綜合競爭實力的評比中,廈門已連續兩年居第9位,是除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經濟圈城市之外唯一進入前十名的城市。這是廈門經濟特區建設25年來始終保持經濟增長的高速度、高效益所帶來的結果。

    下面三組數字,可以大致勾勒出廈門的巨大變化。

    國民生産總值:從7.41億元到1160億元。

    廈門剛設立經濟特區的1981年,GDP只有7.41億元。25年後,這一數字預計將增加到1160億元,GDP年均增長率超過18%。

    經濟的快速增長帶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來自廈門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5年前,廈門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還不到500元,而2006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可達18370元。

    廈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説,廈門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到2010年實現“人均GDP10000美元”的指標,這一指標應該屬於國際上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工業規模:從10.07億元到2430億元。

    廈門經濟特區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工業化的發展史。來自廈門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5年來廈門工業經濟規模已從1981年特區成立之初的10.07億元,發展到2006年的預計2430億元,年平均增長24.1%。

    廈門市經濟發展局局長陳津介紹説,特區建立之初廈門市的工業以酒廠、魚肝油廠、燈泡廠、紡織廠等輕工業為主,如今已形成了以電子、機械、化工三大支柱行業為龍頭,以高新技術産業和新興産業為主、傳統工業為輔,具有一定競爭優勢和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

    對外開放:從2.5平方公里到1569平方公里。

    當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廈門經濟特區時,規劃面積只有湖裏區的2.5平方公里。1984年中央決定,把廈門經濟特區從2.5平方公里擴大到廈門全島131平方公里。廈門經濟特區的建設步伐大大提速。

    1989年國務院批准廈門市所轄的海滄、杏林設立臺商投資區,成為大陸首批臺商投資區;集美臺商投資區隨後也獲准設立。這樣,廈門特區建設熱潮很快由島內向島外擴展、由最初的2.5平方公里擴展到全市的1569平方公里。

    在特區建設進程中,廈門市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不斷創新投融資體制,不斷加大固定資産投資力度,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鄭柵潔説,1981年——2005年廈門市預計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3244.67億元,年平均增長26.2%,已基本建成現代化的海陸空立體交通體系、先進的信息通訊網絡和水電氣配套等基礎設施,城市功能不斷完善。

 
 
 相關鏈結
· 廈門在25年的特區建設中創造對臺經貿的多項第一
· 廈門:明年1月1日起全體城鎮居民將納入醫保體系
· 廈門航空公司公佈07年兩岸春節包機時刻表及運價
· 大陸首座海底隧道—廈門翔安隧道開始海底施工
· 廈門高雄投資交流會舉行 兩地合作入實質性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