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中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里程碑。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於今年6月公佈,共500多項。6月10日,中國舉辦了第一個“文化遺産保護日”,9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掛牌成立……中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這是2006年9月29日,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著名民間藝人加·朱乃(左二)和他的徒弟在為牧民演唱《江格爾》。蒙古族的《江格爾》與藏族的《格薩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並稱中國三大英雄史詩,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社發
這是2006年11月6日,在安徽省花鼓燈會暨首屆淮河花鼓燈文化節上,88歲的老藝人陳敬芝在表演花鼓燈。安徽花鼓燈素有 “東方芭蕾”美譽,是漢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 楊維漢)悠揚的蒙古族長調在北京保利劇院回蕩,歡快的土家族擺手舞在首都世紀劇院飛揚,匯聚雲南18個民族歌舞特色的《舞彩雲》在京城舞臺亮相……用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李毓珊的話説,2006年9月在北京開幕的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把我國少數民族歌舞藝術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了充分挖掘、展示和保護。
2006年是中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里程碑。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於今年6月公佈,共500多項。6月10日,中國舉辦了第一個“文化遺産保護日”,9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掛牌成立……中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刻不容緩。山西省孝義市必獨村的老藝人武海棠,是孝義皮影戲的一位七世傳人,他的戲班也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皮腔皮影民間表演團體之一,2年前皮影入箱,鼓樂入庫。孝義市皮影木偶藝術博物館館長朱文説,“皮影藝術面臨著失傳的危險,現在會製作皮影的寥寥數人。”
“一些地方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大量流失甚至遭到破壞,行之有效的保護工作機制尚未建立,法規建設滯後,有些地方對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社會公眾保護非物質文化的意識有待加強。”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産通常散落在民間。國家必須從政府層面上,系統、有序地加快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教授徐萬邦説。
目前,中國正在從國家制度層面積極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國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體系,繪製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分佈圖,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譜係,制定傳承人資助辦法,出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圖典》、《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圖集(分省圖冊)》。
全國人大、文化部等多部門組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法》立法工作領導小組,正在對法律草案進行進一步修改完善。各地也頒布了一些地方性的保護法規,雲南、貴州、福建、廣西以及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江蘇蘇州市等地已相繼頒布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普查。文化部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全面、深入的普查。普查將利用已有的工作成果,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展調查、攝像、錄音等工作確保第一手資料。
建立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機制。文化部提倡各地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專題博物館或展示中心,妥善保存和展示與非物質文化遺産有關的實物、資料。鼓勵和扶持傳承人進行傳習活動,將非物質文化遺産內容列入地方鄉土教材,在中小學開設相關課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指出:“國家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動中,應努力確保創造、保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社區、群體以及有時是個人的最大限度參與,並積極地吸收他們參與管理。”
非物質文化遺産最好的保護辦法就是人與人的傳承。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教授徐萬邦説,“保護要讓群眾廣泛參與,因為這些文化遺産就在他們當中。而最重要的‘參與’,就是傳承。” 發動群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要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進行。
國家旅遊局副局長杜一力也曾經對當前農村旅遊開發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髮表過看法。杜一力説,在充分利用和開發農村旅遊資源的同時,要積極探索對生態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産、民族民俗文化的科學保護的新途徑,避免因盲目發展、統籌不夠和低層次競爭而造成簡單粗暴使用資源,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我們在和時間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