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科院、工程院公佈200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1月21日   來源:新華社

圖表:200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1月21日電(楊文婷、李斌)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等主辦,在院士、科技人員、科技新聞工作者推薦候選新聞的基礎上,56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0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1日在京揭曉。

    200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是:

    1、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獲重大成果

    啟動3年的“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獲得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建成並穩定運行全球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純IPv6互聯網主幹網;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下一代互聯網的新型尋址體系結構和兩代互聯網的獨特過渡技術。其中3項成果屬於國際首創,總體上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為提高我國在國際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競爭中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首次在全國主幹網大規模使用國産IPv6路由器,採用率達到80%。這對推進我國下一代互聯網核心設備自主創新和産業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2、川東北地區發現迄今最大整裝天然氣田

    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4月3日宣佈,在我國川東北地區發現了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氣田——普光氣田。經國土資源部礦産資源儲量評審辦公室審定,普光氣田累計探明可採儲量為2510.75億立方米,技術可採儲量為1883.04億立方米。普光氣田的發現,對中國石化資源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為緩解中國油氣資源緊缺起到了積極作用。

    3、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建成

    由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2006年9月28日在進行首輪物理放電實驗過程中,成功獲得電流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EAST裝置的關鍵部件均由中科院等離子體所的科技人員自主研發、加工、製造、組裝、調試,全部達到或超過設計要求。EAST的建設使中國聚變研究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受到國際聚變界的高度重視。

    4、在量子水平上觀察到化學反應共振態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和同事首次在實驗中觀察到了全量子態分辨率的氟加氫分子化學反應的共振現象,並被理論模型所證實,解決了國際上三十多年來化學研究中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並將化學反應機理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精度。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5、第一條“綠色長廊”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裏木油田分公司、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和大慶油田建設設計研究院共同完成“塔裏木沙漠公路防護生態工程建設研究”,世界上第一條穿越流動沙漠最長、長度為436公里的“綠色長廊”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呈現。中石油和中科院聯手在先導試驗的基礎上沿沙漠公路兩側進行大規模綠化建設,並對生物防沙技術進行了長期研究,解決了這一世界難題。

    6、首次環球大洋科考凱旋

    2006年1月22日,“大洋一號”科考船經過297天的航行,完成了中國首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各項任務。據國家海洋局介紹,這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活動,行程43230海裏,20多家研究單位的100多名科研人員參加了這次考察,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大量寶貴的資料和樣品。環球科考活動,有力地提升了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活動中的國際地位。

    7、治療性乙肝疫苗研究獲重大進展

    第三軍醫大學研製的“治療用乙型肝炎疫苗”順利完成Ⅰ期臨床研究,目前正在開展Ⅱ期臨床研究。這是第一個進行臨床試驗的模擬抗原疫苗。“治療用乙型肝炎疫苗”屬於國家Ⅰ類新生物製品,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和國際發明專利。復旦大學與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開發的“乙克”疫苗正準備啟動Ⅲ期臨床試驗。這些成果將對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作出重要貢獻。

    8、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獲關鍵性突破

    2006年11月18日7時20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儲存環成功實現束流積累,儲存環和直線加速器工作穩定,束流性能良好,這意味著BEPCII第二階段建設任務基本達到目標,是工程建設的重大里程碑。在這之前的9月19日,我國最大單體超導磁鐵研製成功。目前,國際上只有歐美、日本能研製這種大型探測器單體超導磁鐵。改造後的BEPCII將在世界同類型裝置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將成為國際上最先進的雙環對撞機之一。

    9、實現兩粒子複合系統量子態的隱形傳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實現了兩粒子複合系統量子態的隱形傳輸,並且第一次成功地實現了對六光子糾纏態的操縱。該研究成果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物理》雜誌上,並以封面形式報道,這是中國科學家的文章首次出現在該雜誌封面。該研究結果為各種實用化的量子信息研究開創了新起點,對容錯量子計算、量子中繼、普適量子糾錯等重要研究方向將産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10、“遙感衛星一號”發射成功

    2006年4月27日6時4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一號”送入預定軌道。這次發射升空的“遙感衛星一號”和用於發射衛星的“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為主,中國科學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等單位參與研製。衛星質量為2700余公斤,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産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將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相關鏈結
· 八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驗收並正式命名
· 科技部:中國科研誠信建設辦公室已開始正式運行
· 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一行考察調研遼寧省科技工作
· 科技部提出軟體産業新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