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改革帶來氣象新--商丘演藝集團文化體制改革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1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鄭州4月16日電(記者 程紅根)河南商丘市大膽進行文化體制改革,2006年年底,在市豫劇院先期改革的基礎上,整合21家文化企業,組建了集多種藝術門類為一體的新型文化經營實體——商丘演藝集團。運行幾個月來,演藝集團煥發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開闢了嶄新的市場天地,一些加盟成員單位也實現了合作共贏。

    據初步統計,商丘演藝集團成立以來,今年前三個月的演出臺口由去年同期790場增加到956場,同比增長21.2%;收入由去年同期110萬元增加到137萬元,同比增長24.5%。

    新機制帶來新活力

    一個時期以來,和全國許多演出單位一樣,有著50多年曆史、曾創造過不少輝煌的商丘市豫劇團也一度陷入發展困境:無錢排戲,無臺口演戲,劇團收入少,演職人員發不下工資,戲劇人才嚴重流失。

    “劇團要吃飯,要生存,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改革!”2003年10月擔任商丘市豫劇團團長的陳新琴橫下一條心,針對過去劇團體制、機制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

    他們改革用工制度,實行全員聘任制、競爭上崗制和末位淘汰制,真正實現了職務能上能下、角色能大能小;改革分配製度,實行基礎工資加效益工資,拉開了收入檔次。

    陳新琴説,對於文化企業來説,改革就是生命。2004年年初,經過多方調研,商丘市豫劇團與知名企業張弓酒業有限公司“聯姻”,更名為“商丘市豫劇院”。張弓酒業有限公司每年為商丘市豫劇一團提供20萬元的資金支持,購買一台客車和一輛流動舞臺車。“戲企聯姻”為商丘市豫劇院拓寬了新的生存之路。

    2006年下半年,商丘市進一步整合文化資源,以商丘市豫劇院為龍頭,將宋城影劇院、商丘市文化藝術學校、商丘市豫劇二團三團、永城市豫劇團、柘城縣豫劇團、商丘市四平調劇團、市雜技團、歌舞團及有關表演團體、研究單位、仲介公司等21家文化企業,以資金、技術、人才等為紐帶相聯絡,組建了一個既鬆散而又緊密的新型文化經營實體——商丘演藝集團。

    商丘演藝集團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集團與各成員單位,集團、院團與演職員之間建立契約關係;各成員單位自願加入、資源共享、自負盈虧、互利互惠;在用人機制上,全部實行招聘的辦法,打破鐵飯碗,搬掉鐵交椅。

    全新的改革,激發了各方面的活力,充分調動了各加盟成員單位和廣大演職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青年演員徐梅説:“集團成立後,大家普遍有了危機意識,怕下崗就要好好學,就要不斷提高演出水平。演出水平提高了,場次增多了,我們演員的收入也大大增加了。”

    堅持走深入基層、服務群眾的路子

    商丘市文化局局長高繼鋒告訴記者,改革後,商丘演藝集團的藝術表演形式變為多樣化,戲劇、小品、歌舞、曲藝、雜技等藝術品的創作、研究、生産、經營和對外交流,各種演藝服務應有盡有;演出方式也靈活多樣,節目能大能小,劇團能分能合,演出市場空間大大增加。他們走南闖北,演出場場爆滿。

    農民最喜歡看戲,農民是戲曲觀眾的主體。商丘市豫劇院等演出成員單位,堅持深入基層,深入農村,熱情為農民群眾服務。演職員們常年背著行李,走鄉入村,每到一地都要演出三五場以上,不管再苦再累,只要老百姓高興,他們都樂在其中。一年中,他們為農村、社區等基層群眾演出300多場,佔演出總場次的85%以上。

    陳新琴回憶説,2006年4月,市豫劇院在河南柘城縣洪恩鄉演出大型古裝傳統戲《包青天》,一天連演三場,2萬多名群眾從十里八鄉趕來看戲,很多人中午、傍晚都不走,看了一場再看下一場。演職員們帶著鋪蓋卷,吃住在鄉下,不分白天黑夜連續演出。有時戲演完之後,群眾還要求加戲,演員們都儘量滿足群眾的要求,不計報酬,也毫無怨言。

    2006年,商丘市豫劇院在全市搞了計劃生育宣傳百場演出,還到北京為河南省籍務工人員進行了慰問演出。他們還深入學校、社區、養老院、農民工工地等,舉行各種義演30多場,為特困學生捐款16萬元,受到了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讚揚。

    靠好戲贏得市場

    在運行模式上,商丘演藝集團走的是“集團化+經紀人+市場”的新路子:各藝術創作部門生産出來的藝術品由營銷單位的經紀人負責向社會宣傳、推銷,然後由藝術表演團體進行演出。藝術品優劣由群眾來取捨,由市場來判斷。

    兼任商丘演藝集團總經理的陳新琴説:“我們積極與外地演出公司、經紀人聯合,聘請多家演出公司經理作為經紀人,建立了龐大而精幹的經紀人隊伍,使我們的藝術産品能及時地推銷出去。”他們還大力培養營銷人員,發動演職員主動找市場、找舞臺,形成了千軍萬馬跑市場的局面。

    目前,商丘演藝集團已經開拓了遍佈全國21個省區市,300多個市、縣的演出基地,形成了一套演出網絡。商丘市文化局副局長葉修業説,演出臺口信息豐富了,演出渠道就增多了;場次增加了,舞臺就變大了,演出效益和演職員收入也明顯提高了。這樣劇團就活了,演職員們創精品、演精品的熱情越發高漲。

    改革激發活力,好戲贏得市場。幾年來,商丘市豫劇院創作並演出了20多個新劇目,如反映幹部駐村工作的《連心橋》,反映新農村建設的《冤家親家》,反映計劃生育工作的《春風拂柳》等,均深受觀眾的歡迎,目前每個戲演出均已超過100場。他們新編排的大型古裝豫劇《浣紗記》,2005年一舉獲得河南省文華大獎、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

    “戲劇要贏得觀眾,贏得市場,沒有精品不行,沒有大師不行。當年商丘市豫劇團就是靠演出《社長的女兒》《包青天》等劇目名聲大振的!”年過七旬的老演員、老團長吳心平説,“商丘市豫劇院的改革和商丘演藝集團的組建,有利於戲劇的創新和發展,我由此看到了戲劇振興的希望!”

 
 
 相關鏈結
· 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文化建設的重大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