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袁隆平湖南省農科院接受記者採訪 暢談事業人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長沙5月24日電(記者朱玉、丁文傑)5月上旬,剛從美國參加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就任儀式回國的袁隆平院士,在湖南省農科院接受了新聞記者的集體採訪,下面是答問實錄。

    袁隆平(開場白):我在大學的時候,同學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説,袁隆平愛自由散漫,的確,我喜歡自由自在。與記者見面,我感到壓力非常大。人怕出名,出了名之後自由度越來越小,隱私權越來越少。

    我現在還有兩個願望,一是第三期雜交水稻能夠在2010年實現大面積畝産900公斤,二是把雜交水稻推向國外,造福世界人民。

    我得的獎很多,國際性的獎也不少。1997年我在墨西哥得了一個榮譽獎--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先驅科學家,這個榮譽不是屬於我個人的,是代表我們國家、代表中國人民,也算是給中國人民增添了一點光彩。

    新華網記者朱繼東:這麼多年您獲得了這麼多的國際性大獎,您最看重的是什麼獎?很多網民尊稱您為人民科學家,您喜歡嗎?

    袁隆平:我的確得了很多國際性獎,很難説喜歡哪個,我認為這些獎都差不多,都是國際上的榮譽,沒有什麼高低之分。我不是科學家,也不是什麼農民科學家,我是科技工作者,頂多就是農學家,科學家談不上。

    農民日報記者黃朝武:20年前農民日報報道就稱呼您為“雜交水稻之父”,您怎樣看這個稱呼?

    袁隆平:這個“之父”呢,也可以説是創始者,雜交水稻的創始者。最開始是國際水稻所的所長給我取的稱呼,叫“雜交水稻之父”。後來在國際上的影響大了,慢慢就這麼尊稱我,開國際會議介紹我的時候就説“雜交水稻之父”,我認為這是很高的榮譽。

    光明日報記者胡其峰:您是新中國知識分子的代表,但一些報道也稱您是中國最著名的農民,您怎麼理解農民?

    袁隆平:農民是非常樸素、勤勞的,農民身上一些好的東西我還學不到,很慚愧。有些人瞧不起農民,這是不對的。我認為農民的那種樸素、勤勞、節儉的精神,應該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我對農民非常尊重。他們很樸實,非常重感情,非常好客,你到他家裏,他再窮也會把家裏最好的東西拿來請你吃。所以説,農民科學家也好,現代農民也好,我認為是一個美稱。

    新華社記者朱玉:您是研究糧食的,有沒有體會過饑餓的滋味?

    袁隆平:你們年紀輕可能不知道,餓肚子是非常難受的。上世紀60年代初期的3年困難時期,每個人吃飯都定了量,總是吃不飽,剛剛吃完飯,肚子又餓了,一天到晚就想吃飯。有時候用糠來替代,越吃越餓。我那時候在農村實習,根本吃不飽,雙腳鬆軟無力。冬天到了晚上,睡覺烤火把腳烤熱了以後,放到被窩裏面,又是冰涼的,到第二天早上起來還是冰涼的。沒飯吃身體就沒有能量。那個日子真的很難受。

    文匯報記者江勝信:您怎麼看現在學術界存在的腐敗現象?另外,現在中國不存在糧食短缺的問題,您研究水稻對中國來説具有哪些現實意義?

    袁隆平:關於學術腐敗,少數地方的確存在這樣的現象,剽竊人家的成果,搞虛假的東西等等。但總體上來看,學術界還是好的。弄虛作假的現象有,包括個別院士也弄虛作假,但畢竟是少數。

    關於糧食問題,我覺得太重要了,全國13億人口,國家雖然儲備了一些糧食,但我認為目前不能夠盲目樂觀,不能掉以輕心。糧食始終是戰略物資,要適當地有點儲備,不能因為糧食多了就不重視它的生産。要適當提高糧價,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再好的技術,再好的品種,農民不願意種,糧食也出不來。所以政府出臺的糧食最低保護價政策是件好事,對鼓勵農民種糧積極性有好處。但現在最低保護價是72元一擔谷,太低了,如果提高到100元,這樣農民就有較多的利潤,種糧積極性就更高了。而這對城市居民只增加了極小的支出,完全負擔得起。

    經濟日報記者楊忠陽:您做過很多科學實驗,也經歷過許多失敗,您有沒有想到過放棄?

    袁隆平:當時是一邊倒,什麼都向蘇聯學習,我當時迷信蘇聯,就按米丘林學説搞無性雜交,把番茄嫁接在馬鈴薯上面,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面,搞得西瓜不像西瓜,南瓜不像南瓜,後來才醒悟過來,便偷偷學孟德爾經典遺傳學。

    北京青年報記者譚璐:您怎麼看待科研中的成功與失敗?

    袁隆平:搞科研課題的方向對不對,這是前提,如果方向不對,再努力也是白搭。只要方向是對的,儘管有挫折和失敗,通過努力,最後還是會成功的。雜種優勢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小到細菌,大到人類,都有雜種優勢,有沒有優勢決定到兩個親本遺傳的差異度。天然雜交稻優勢很明顯,我們對此堅定不移。當然也會遇到一些挫折,但失敗是成功之母,要搞研究,就不要怕失敗,怕失敗就不要搞研究。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趙明明:我知道您這些年特別關注人才培養,您自己過著這麼樸素的生活,卻把很多錢捐出來培養年輕人,您這麼做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呢?

    袁隆平:年輕人搞課題研究沒有經費,我就適當地資助他們一點,獎勵在農業方面有貢獻的年輕人。過去有些課題經費,很多年輕人申請不到,沒有錢你怎麼搞研究?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我就資助他們3萬元、2 萬元,多的一年資助5萬元。還有培養博士生,原來每年給我1個指標、一些經費,我們設立了基金會,我就可以多帶幾個博士生。國家拿不出更多的錢,我們基金會可以解決。

    科技日報記者賈婧:您曾説過您上學的時候很淘氣,是一個學習不怎麼好的差學生?

    袁隆平:差是差一點,説老實話,我不是很好的學生。我小時候就喜歡游泳。抗日戰爭的時候,我在重慶讀書,日本飛機天天在轟炸,我們就跑到河裏游泳躲避轟炸,後來乾脆就逃學,不上學。我喜歡的課成績就好,不喜歡的就只求三分好,我現在最遺憾的就是數學沒學好,初中學正負數的時候,負乘負要得正,我不懂,就問老師為什麼?他不解釋反而要我呆記,我從此不感興趣。結果數學就沒有學好。我同桌的一個同學(後來也成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得了科技進步特等獎)數學成績很好,但他不會游泳。我們就搞交易,我教他游泳,他幫我解習題。他倒是學會了游泳,後來在游泳比賽中得了第二名,我對數學還是一頭困惑,還是不懂。

    北京日報記者王鴻良:您對名和利怎麼看待?

    袁隆平:追名求利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有些人沒有幹多少事就去爭名奪利,得什麼獎,發表什麼文章,都要去爭。有些老實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沒有在乎什麼名利。我認為,把名利看淡泊一點,不要去爭名奪利,心裏就會好一些。人生不是為了追名求利,應該要更崇高一點,要讓思想境界高一點,這樣你就會取得更多的成就。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稍微有點不如意,受了挫折,心裏反而很難受。

    中國廣播網記者劉紅衛:現在的青年人渴望成功,也不免追逐名利,心高氣躁,您對他們有什麼樣的建議?

    袁隆平:我希望他們努力工作,努力學習,為國家為人民多做貢獻,把名利看淡泊點,把工作和事業放在第一位。完全不講一點名和利,這樣的人是很少的。但是,可以把名利放淡泊一點。

    人民日報記者朱雋:大家對您追求科學的精神和勇氣肅然起敬,如果有人對您的權威提出質疑的話,您會有一個什麼的看法或態度?

    袁隆平:我認為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百家爭鳴,這是正常的。在學術界是經常的,大家來探討。比如常規育種和雜交水稻的觀點就不同,水漲船高,常規育種是800斤,我就可以到1000斤,常規育種1000斤,我就可以到1200斤。有些搞常規育種的人就不相信,廣東有一個很有名的老育種專家,他育了很多的好品種,不同意我的觀點,他認為常規育種會超過雜交水稻。雖然觀點不同,但是我們還是在一起搞科研、搞試驗,最後在對比結果的情況下,他不得不認輸,最後自願加入我們的隊伍。

    法制日報記者席鋒宇:您家人當中對您影響最大的是誰呢?

    袁隆平: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我的母親。小的時候她教我英文啟蒙,晚上檢查我的作業。她很虔誠,做事一絲不茍。她非常慈善,非常厚道,品德非常好,我現在為人堅持與人為善,跟母親對我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

    中國婦女報記者杜學敏:您和您妻子是同行,已經結婚43年,生活幸福,您的成功有她的支持在裏面嗎?

    袁隆平:她是我的“賢內助”。我在外面做實驗她並不埋怨我。最使我感動的一次,就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講了一些“錯話”,被揪出來批鬥,她正在休産假,看到了關於我的很多大字報,我要她做好思想準備,可能會要上臺一起挨批鬥。她説沒關係,頂多我和你一起去當農民。這對我是很大的安慰。所以我一直叫她“賢內助”。

    南方週末記者向郢:您一直崇尚自由氛圍,但是當時那種比較僵硬的科研體制與您的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您的自由散漫是不是您獲得這麼大成果的一個重要因素?

    袁隆平:學術上的自由思想當然是很重要的,尊重權威而不迷信權威,要讀書但是不迷信書,思想要解放一點,自由自在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文化大革命時期,兩派之間你鬥我、我鬥你,我們就到廣東、海南等外地單位工作,不參與當地派系之間的爭鬥。這反而給了我們一個自由空間,我帶著我兩個助手,在那裏專心致志地搞研究。

    光明網記者鄭煒:在高考填報志願時,農業科技成了比較偏冷的專業,您對此怎麼看?

    袁隆平:農業分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城市里長大的孩子認為農業非常落後,農民非常窮,所以不願意學農。真正的現代農業是高科技的,傳統農業比較落後,比較窮、比較苦。我們農科院準備搞個現代農業觀光旅遊,可以請他們來看,改變他們的看法。我們現在要逐步引導年輕人,改變學農沒有出息的錯誤觀念。

    中央電視臺《面對面》欄目記者閆雪怡:您的工作類似苦行僧,您為什麼還會有那麼深的情結?

    袁隆平:對事業的追求就是樂在苦中,搞農業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陽底下曬、在泥田中踩。但是因為有希望在那裏,會出好品種,所以樂在苦中。如果沒有希望,盲無目的,就不會有樂趣。

    湖南日報記者姚學文:您能不能講一個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候的故事?

    袁隆平:我講個最有趣的故事,文化大革命期間,工作組到學校來搞運動。當時他們有一個指標,要揪5%的牛鬼蛇神出來,一個禮拜揪一個,已經揪了5、6個出來了,我是第7個,牛棚裏的床舖都要準備貼上“袁隆平”三個字了。這天工作組組長突然找到我,要我晚飯後到他辦公室去一下,我心想,糟了。我問他什麼事,他説是抓革命促生産,既要抓革命還要促生産。他要我選一塊試驗田。後來我問工作組長為什麼不批鬥我,他説本來是要批鬥的,要新賬老賬一起算,但是後來,上面來了一個文,要求重視和支持我的雜交水稻研究,他就去請示,問我到底是批鬥對象還是保護對象,説當然是保護對象,於是就取消了對我的批鬥。

    工人日報記者龍巨瀾:雜交水稻技術在把農民變成農民工方面的作用是什麼?

    袁隆平:現代農業的科技含量越高,農民就越來越少,從事第二、第三産業的人也將越來越多,這是個好現象,説明社會在進步。如果一個國家農民佔了70%-80%,説明生産力很低下,國家很落後。我們的國家在進步,農民大多數都出去打工去了,這是好事情,我認為我們國家的農民佔到40%-50%就已經很不錯了。

    湖南衛視記者謝燭:推廣雜交水稻技術,有什麼國際意義?

    袁隆平:雜交稻推廣,對提高我們國家在國際上的影響還是有積極意義的。現在國際上一些總統級的人物也到我們研究中心來訪問,如利比裏亞總統、印度尼西亞前總統等,總理級的、部長級的就更多了。中央領導同志也説,雜交水稻是一張外交王牌,對我們爭取更多的國際朋友有益。

    中國青年報記者甘麗華:國家惠農政策實施糧食保護價,但是化肥等農資産品相應提高價格,抵消了惠農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好處。您認為這應該怎麼辦?

    袁隆平:政府出臺了很多惠農政策,比如糧食補貼、農機補貼等等,這是好事情,最基本的還是要提高糧價。物價部門要發揮作用,控制其他相應産品的漲價。現在國家財力增強了,完全可以拿一筆錢出來,提高糧食保護價,讓農民得到真正的實惠。

    湖南人民廣播電臺記者任起國:目前湖南省正在推廣“種三産四”,5年後會達到什麼效果,在提高産量和推廣面積的同時,如何提高米質,讓中國的大米真正走向世界市場?

    袁隆平:原來是要解決溫飽問題,所以把産量放在第一位,品質放在後面。現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堅持産量和品質並重,但是有個原則,不能以犧牲産量為代價來追求優質,必須在高産的前提下,去追求優質,雖然難度很大,但做得到。我們的超級稻在1萬畝片、10萬畝片的産量是每畝600公斤到700公斤之間,浙江金華1萬多畝,平均也是650多公斤1 畝,“種三産四”是做得到的。

    三湘都市報記者徐焰:超級雜交稻第一期、第二期的目標接連實現,您和您的團隊是怎麼實現這個目標的,目前第三期畝産900公斤的目標實施情況怎麼樣?

    袁隆平:第一期的超級雜交稻畝産700公斤是跟江蘇農科院合作的,第二期的超級雜交稻是我們雜交中心的幾位育種專家研究的,在我提出的技術路線指導下完成的,現在第三期的超級雜交稻有一點進展,但難度還是很大的。800公斤畝産日本搞了二十幾年都沒成功,我們現在已經超過他們,實現第三期目標我們還是充滿了信心。

    湖南日報記者姚學文:您對學農的大學生有什麼建議?

    袁隆平:我建議,學農的大學生要到實驗田裏去,電腦等先進設備很重要,但在電腦和書本裏是種不出水稻的。希望他們聯絡實際,多到實驗田裏走一走,看一看。

    新華網記者朱繼東:在農業第一線工作必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您對他們有什麼建議?希望國家有什麼優惠政策?

    袁隆平:辛苦是辛苦,但不一定寂寞。搞農業科研並不寂寞。建議要增加農業科研經費,農業本來是弱勢産業,希望政府多支持一點。

    央視國際記者多國麗:在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中,不乏憂國憂民者,您最喜歡哪一位?

    袁隆平:最喜歡蘇軾。

 德“藝”雙馨 科技楷模
——湖南農業科技人員暢談學習袁隆平事跡體會

    新華社長沙5月24日電(記者丁文傑 朱玉)“這幾天一直在看關於袁隆平的報道,覺得袁院士的科研精神非常執著,科研道德非常高尚,他有很強的團隊意識,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從事水稻研究的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唐文邦告訴記者。

    近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進事跡經媒體報道後,引起強烈社會反響。湖南省農業科技人員通過讀報、看電視,舉行專題座談會等多種形式,討論學習袁隆平的先進事跡。

    湖南省一些農業科技人員普遍反映袁隆平院士的事跡感人,對他們是一次激勵和鞭策。他的科研成果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袁隆平品德高尚,顧全大局,不計較名利,不以權威自居。儘管他為世界做了這麼大的貢獻,可他卻從不擺架子。

    湖南省科協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説,袁隆平為解決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吃飯問題,幾十年如一日,不計較名利得失,奮鬥在雜交水稻研究這一艱苦的領域裏,創造了輝煌的業績,為我們科技界樹立了好的榜樣。“袁院士是一位可親、可敬、可學的科技界的典型,在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湖南省農業廳科教處副處長尹麗輝告訴記者,要學習袁隆平把個人理念、職業選擇與國家需要、人民疾苦結合起來,急國家之急,憂人民之憂;還要學習他搞科研的戰略眼光,他在雜交水稻領域站得高,看得遠,一步一步實現其科研目標。這兩個方面值得年輕科研人員學習。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李新奇研究員説:“大家覺得袁老師最值得學習的是他對科學的追求精神,他做學問非常專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常務副主任青先國記得,有一次,袁老師在海南育種時,花100元買了7件襯衣,還和大家“吹噓”可以穿好幾年。曾和袁隆平一起推廣雜交水稻的湖南省科技廳退休幹部陳明山説:“袁院士對人總是很溫和,出了什麼錯也總是和風細雨,動之以情。”

    何繼善指出,目前,科技界存在一定的浮躁心態,影響了科技事業的發展,學習袁隆平精神,必將有利於凈化科技人員的心靈,整頓科技界的作風,推動湖南乃至全國科技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相關鏈結
· 中國超級稻計劃啟動 計劃2010年實現畝産900公斤
· 袁隆平:從科學家到農民 在兩極之間馳騁
·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與網友共話“超級水稻夢”
· 地闊幾許 心寬幾許——記“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