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9日電(新華社記者 曲志紅)無論風靡一時的電視劇《長征》、《激情燃燒的歲月》、《編輯部的故事》,還是創下當年票房奇跡的國産電影《生死抉擇》、《離開雷鋒的日子》,或者是人們爭相觀看的話劇《萬家燈火》、《虎踞鍾山》,舞劇《大夢敦煌》,以及至今傳唱大江南北的歌曲《春天的故事》、《青藏高原》、《常回家看看》,以及廣播劇《永久的思念》、《西沙女兵》等,這些為廣大群眾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文藝作品,有一個共同的榮耀,它們都曾是入選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的優秀作品。
到目前為止,和它們一樣擁有這種榮譽的優秀之作,共有電影122部、電視劇291部、戲劇243部、歌曲193首、廣播劇159部。這些代表著“五個一工程”實施十餘年來豐厚收穫的力作,是奉獻給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凝聚著各級宣傳文化部門和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心血,是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實現民族復興、建設和諧社會偉大實踐的記錄和寫照,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座精神大廈的磚石。
以“五個一工程”為抓手,大力推動先進文化建設,開創文藝繁榮發展新局面
以改革開放為標誌,新中國進入一個偉大變革的時代,全黨和各族人民從事著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而縱觀當今世界,文化的力量,不僅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的發展和強盛,民族的獨立和振興,人民的尊嚴和幸福,都離不開強大文化的支撐。在加快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黨中央將先進文化建設提高到空前重要的位置,強調“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過去、現在、將來都是我們黨的神聖使命和歷史責任。”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由黨中央倡導、中宣部組織實施的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應運而生,成為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一項重大戰略工程。各地普遍將“五個一工程”納入當地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總體規劃,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龍頭工程,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廣泛調動社會各界力量,有計劃、有重點地推動精神文化産品的創作生産,像物質生産領域抓重點工程建設那樣,進一步完善“五個一工程”的工作機制,加強資金人才保障,注重選題規劃,極大地調動了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積極性,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五個一工程”的評選始終堅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不斷在增強權威性、科學性上下功夫,把群眾參與、社會監督作為重要環節,逐步成為一項在文藝工作者心目中有著很高地位,社會各界廣泛認可、支持的重點工程、龍頭工程。
以“五個一工程”為引導,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引領精神産品創作生産的正確方向
“五個一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設重在建設的具體體現,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倡導作家藝術家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謳歌時代和人民,鼓勵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提倡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高度統一,題材、風格、形式的百花齊放,得到群眾喜愛。“五個一工程”在引領文藝創作生産、引導大眾審美和文化消費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幾年前,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影片《生死抉擇》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場外,影院門口出現了排隊買票的場面;場內,屢屢爆出觀眾自發的掌聲,而影片的主人公李高成等一時間成了街談巷議的話題。這樣的場景,在當時疲軟的電影市場上實為少見。對此,導演的回答是:“文藝創作,特別是影視文藝的創作,一定要關注並且表達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和心聲,才會真正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他和他的劇組通過這次創作實踐,都更深切地認識到“電影選擇人民,人民也必定選擇電影”。
這也許並不是新鮮的文藝觀點,但卻是需要在新時期新形勢下不斷闡述和強化的意識。“五個一工程”從創立實施之日起,就以自己的品格和鮮明的導向,大力倡導文藝關注現實、服務群眾,唱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主旋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添磚加瓦。在“五個一工程”的歷屆評選中,推出了大量反映民族解放歷程,反映現實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命運的好作品。電影《大轉折》、《大進軍━━席捲大西南》等,藝術地再現了解放戰爭的磅薄進程,謳歌了黨和人民軍隊不可戰勝的力量。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通過講述普通工人張大民一家生活道路上經歷的坎坷與辛酸,歌頌了老百姓腳踏實地的生活態度和鍥而不捨的樂觀主義精神。歌曲《從頭再來》,直面現實,用生活化的語言,唱出下崗工人自強不息的追求。滑稽戲《青春跑道》,以一群性格各異、家境不一的中學生的生活和生存狀態,反映了當前學校教育在人格培養中所做的探索……
生活是創作的不竭源泉。電視劇《希望的田野》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鮮活的人物,就得益於編創者多次到東北農村深入生活,得益於與農民兄弟同吃同勞動過程中建立的深厚感情。回顧“五個一工程”歷屆獲獎作品,可以發現這是個題材主題多樣、形式風格各異、百花齊放的園地,而那些貼近生活、貼近普通人的作品,那些注重表現老百姓真實生活和細膩情感,深入發掘他們內心世界真善美的作品,更是芬芳艷麗。
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有機統一歷來是“五個一工程”評選的基本要求,既堅持社會效益第一,也注重經濟效益。演出場次、票房收入、發行數量、傳唱程度等,成為入選“五個一工程”的重要條件。《激情燃燒的歲月》、《希望的田野》等電視劇,平均收視率創下新高;《離開雷鋒的日子》以三千萬奪得1996年電影票房之冠,美術片《寶蓮燈》票房突破兩千五百萬;陜西眉戶現代戲《遲開的玫瑰》演出四百多場而不衰,蘇州滑稽戲《一二三,起步走》演出達三千六百多場,並被多個院團、劇種移植改編,就是突出的例證。它們得到了群眾的認可,經受了市場的檢驗,以實實在在的業績昭示,“五個一工程”推出的反映時代主旋律的作品,愈來愈好看,愈來愈耐看,愈來愈讓人喜歡看了。
以“五個一工程”為動力,激發文藝創造力,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緊扣時代脈搏,奉獻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統一的優秀作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五個一工程”的重要宗旨。“五個一工程”從一開始就強調精品意識,強調質量是精神文化産品的生命所繫,要求各級宣傳文化部門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創作生産出更多思想深刻、藝術精湛、深受廣大群眾歡迎並能經受時間考驗的優秀作品。
諸多入選“五個一工程”的優秀作品都經歷過孜孜砥礪、精心打磨的過程。遼寧人藝的工人題材話劇《父親》,表現的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工人們的命運與處境、他們的選擇與奮進。該劇編導演等主創人員多次深入企業生活,數易其稿,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刻畫出了當代工人奮力前行的身姿,為他們唱出了一支深摯的長歌,在該劇獲得多項大獎之後,主創人員仍不斷修改提高。多位參加過“五個一工程”創作的藝術家深切地體會到,“五個一工程”作為先進文化建設的一項標誌性事業,其重要特點是立足我國歷史和現實生活,善於抓住具有時代特色的題材,並且集中國內名導演、名編劇、名演員等各方面優勢力量,打好精品創作的主動仗,從而推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佳作。
創新,讓“五個一工程”在藝術上煥發出生機和活力。許多直接反映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不少及時表現當代英模的作品,由於在藝術上的創新,受到群眾的廣泛歡迎和喜愛,如電視劇《日出東方》、《長征》和電影《周恩來》等,更加注重挖掘偉人的精神世界,更加注重從偉人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中刻畫領袖的性格。電影《蔣築英》、《孔繁森》等作品,或以新的視角,或以新的表現方式,通過生動豐富的情節,再現主人公的生命歷程,在人物塑造上融“英雄”與“常人”特點于一身,給觀眾帶來全新的感受。而電視劇《咱爸咱媽》、《外來妹》和電影《鳳凰琴》等,聚焦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對平凡的性格和心理進行細膩的揭示,展現了當代人內涵豐富的生存狀況和複雜多樣又不乏真誠善良的內心世界,看起來讓人倍覺親切,滋味悠長。
有位姓陳的文化館幹部在網上説:“有人有誤解,認為‘五個一工程’的作品政治性太強。實際上你去看看舞劇《土裏巴人》,看看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你就會知道,這些作品有高雅精妙的藝術,有濃郁深厚的情感,也有不失時尚的青春氣息,我愛這些作品。”
“五個一工程”十幾年來推出大量深受群眾歡迎的優秀作品,也不斷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文藝工作者。瀏覽一下歷屆獲獎作品和作者、表演者名單,不難發現,多年來活躍于舞臺、熒屏、文壇、歌壇的許多名家,都曾參與過“五個一工程”獲獎作品的創作生産,許多青年文藝人才,通過參加“五個一工程”的創作生産,都已成長為當代知名文藝家。“五個一工程”的實施不僅推出了作品,而且培育了人才、鍛鍊了隊伍,形成了一種以作品帶人、以人促作品的生動氣象。這種氣象,被很多文藝界人士形容為“精品迭出,人才輩出。”
“五個一工程”的實施,其影響已遠遠超出了評獎活動本身,對全社會來説,它已經並且正在發揮著激勵、導向、示範、精品、育才五大作用,在構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精神大廈、建設和諧文化、繁榮文藝創作的進程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