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8日電(記者 顧瑞珍)目前全國公立全日制高校240萬貧困生每年大約需要國家助學貸款144億元,但實際上最好的年份貸款滿足率也僅在30%左右。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劉堅在此間表示,在貧困地區推行教育扶貧,讓貧困家庭的學生和其他學生一起進入高校學習,是提高貧困人口素質的主要渠道。
據了解,今年5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建立健全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理論上將民辦高校也全部納入助學貸款體系,但具體普遍落實還有待時日。
劉堅介紹説,西安華西大學從2002年開始,以“五個扶貧”(物質扶貧、精神扶貧、知識扶貧、體質扶貧、技能扶貧)的教育扶貧理念來確保投資的收益回報。5年來,華西大學學生的扶貧率平均達到60%至70%,超過一萬名學生能夠在信貸助學的幫助下順利完成學業。
“此舉並不是單純的慈善扶貧,而是符合市場機制的雙贏之路。”劉堅認為,華西模式可貴之處在於對貧困大學生不是採取簡單的救濟模式,而是通過信貸助學的形式並鼓勵學生實現勤工儉學,這樣的教育扶貧模式更具有可持續性。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周遠清認為,為解決貧困大學生上學難的問題,我國進行了很多探索。華西大學的著眼點是研究貧困學生怎麼能上學,自己拿出錢來設立貸款金,以貸款助學,以助學吸引學生,同時學校也得到很好的發展,這是很好的探索,是寶貴的經驗。
專家提出,我國高校教育扶貧,乃至整個國家扶貧現狀都存在著缺乏市場活力和可持續性的問題,如何在市場機制下探索一條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讓施與雙方均受益,保證扶貧行為良性循環,是值得我們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