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7月19日電 (記者 郭獻文 楊玉華)2007年7月,新中國成立以來僅次於1954年的淮河流域性大洪水,再次牽動全國人民的心和海內外關切的目光。
一場場創紀錄的暴雨傾盆而下;一次次洪峰“撐”著幹流水位揪心地上漲;一批批受災群眾緊急撤離;一座座行蓄洪區開閘泄洪……這是又一場人類智慧與洪水的全面較量!
記者連日冒著雨水和酷暑在千里淮堤上穿梭採訪,與1991年、1998年、2003年淮河大水場景相比,受災地區有了許多迥然不同的景象:行蓄洪區再不見連綿百里、混亂不堪的“窩棚”和帳篷,一個個“遷安村”“保安圩”裏和“避水莊臺”上,受災群眾安居有屋、吃喝有著、秩序井然;大大小小的堤圩再不聞令人揪心的炸壩聲,以往“以人為盾、嚴防死守”千軍萬馬奮不顧身搶險的戰洪圖也很少再見到,增加了“科學防控、依法防控”的從容與鎮定;一條條抗洪紀律中,類似“犧牲生命、保全財産”等硬性要求也漸漸淡化……
對今年淮河抗洪救災承受重大責任的安徽省委書記郭金龍説,截至目前,安徽在這次淮河大水中緊急轉移58萬多人,行蓄洪區緊急轉移9100多人,整個過程無一人傷亡,做到這一條是非常不容易的!
記者採訪中真切感受到,“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成為貫穿今夏淮河防洪、救災全過程的最強音;“以人為本”的新理念正使抗洪救災的立足點、關注點和方式方法悄然發生歷史性的變化!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是防汛抗洪最高主題”
7月10日1時,在沿淮最大的蓄洪區——安徽阜南縣蒙洼蓄洪區,漆黑夜空下的寧靜被打破:蓄洪區內隨處可見打著礦燈或手電的搬家隊。平板車、三輪車、自行車、小貨車穿梭不止,糧食、被褥、大門、鍋蓋五花八門,人們像螞蟻搬家一樣,想趕在洪水前轉移一切能帶離的東西。
雙眼佈滿血絲的崔顯瑞是搬家大軍中的一員。作為阜南縣派駐蒙洼的包村幹部,他奉命協助村民們在早上5時前搬遷到安全地帶,從頭天晚上6時開始執行任務,他已經馬不停蹄忙了7個小時。
“緊急撤離任務,確保生命安全是最高的、壓倒一切的主題!不僅蓄洪前區內絕不能留下一人,而且要把一切易燃、易爆品和污染品轉移乾淨。總之,一切影響群眾生命安全的隱患都要統統排除!”參加過多次搬遷行動的崔顯瑞感到,今年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對人、對群眾生命的重視非同一般。
按照規定,崔顯瑞和同事們要在早上5時完成全部轉移任務,之後再進行4次拉網式排查,確認無一人後在蓄洪轉移責任狀上簽字畫押,整個轉移任務才算“大頭落地”。
蒙洼蓄洪區所在的阜陽市、阜南縣聯合派出紀委、監察局工作人員對轉移全程監督,一旦發現轉移工作有疏漏,立即糾正並進行責任追究!
7月10日5時,蒙洼蓄洪區內7個鄉鎮的3684名臨時居民全部安全轉移,同時轉移庫存汽油近7噸、柴油12噸、農藥1噸多。12時,接到國家蓄洪命令,12時28分,蒙洼開閘蓄洪。整個蓄洪期間沒有發生一起人員傷亡。
當時現場下達開閘命令的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阜陽市委書記胡連松告訴記者,歷史上前幾次王家壩開閘蓄洪,從接到命令到開閘都要好幾個小時,今年只用了28分鐘!因為一切預案早就準備好了。
6月底以來,淮河流域普降暴雨,淮河發生全流域性大洪水。在淮河防汛的最緊要關頭,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分別作出批示,要求有關地方和部門始終把保護人民群眾安全放在第一位,確保淮河堤防和沿淮地區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安徽省委、省政府也要求沿淮受災地區堅決貫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的指導思想,全力爭取行蓄洪區和抗洪救災中不死亡一人!
“1998年洪水,防汛工作仍以‘嚴防死守’為標準,而這之後,防汛思路發生改變,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逐漸成為防汛的重要指導思想。”淮河水利委員會防總辦公室副主任劉國平説。
近幾年,國家投鉅資在淮河流域建立了一批“保命”工程,除提高行蓄洪區莊臺抗災標準外,還將40多萬人遷出了行蓄洪區、河灘地等“洪水走廊”。
記者在潁上縣邱家湖、南潤段、姜唐湖等3個行蓄洪區看到,過去居住在區內的6萬多人已悉數遷到安全高地上建房。在金崗移民村,一排排“遷建房”寬敞明凈、規劃齊整。村民們説:政府為建房每人補貼了1.7萬多元!回憶起以前在姜唐湖內的房子,一遇洪水就房倒屋塌,真像一場噩夢!如今,這些行蓄洪區都已成“無人居住區”,當地百姓再不用經受洪水輪番的威脅了!
胡連松形象地説:“過去行蓄洪是把群眾從家中往大堤窩棚裏趕,現在是把群眾從行蓄洪區內往家裏趕,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
據了解,行蓄洪區內的群眾這幾年經過政府統一規劃和補助,都搬到新建或改造的“遷安村”“保安圩”“避水莊臺”上安了家,轉移的只是少數在蓄洪區內搭建臨時生産房的群眾,總量只相當於2003年的十分之一。對群眾的經濟損失,國家也逐步完善了補償政策和辦法。
“科學調度、依法防控是生命安全的根基和保障”
7月11日,地處潁上縣的邱家湖蓄洪區傳出消息,當日這裡將實施炸壩分洪。消息一齣立刻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數十家媒體記者蜂擁而至、焦灼地等待著那一時刻。然而,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那一聲巨響卻遲遲未聞,等來的是安徽省防指的更改命令:邱家湖蓄洪區實施人工切口蓄洪。
爆破分洪曾經是淮河行蓄洪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今夏,即便淮河流域遭遇1954年以來的最大洪水,目前淮河安徽段已經啟用的多個行蓄洪區,卻無一採用這種激烈方式破堤分洪。
“過去,由於防洪工程體系不夠完善,調控調度措施不夠成熟科學,遇特大洪水時過分強調拼命保堤,實在頂不住了,為了快速分洪,只能炸壩。不僅不安全,還容易帶來破壞性後果。”劉國平清楚地記得2003年姜唐湖炸堤爆破的駭人場面:烈性炸藥把堤壩炸出一個100多米長的“大口子”,洪水急流而下,把堤內側硬生生“砸”出一處50多米的深坑。災後重建為堵口填坑,當地政府耗資100多萬元。而炸壩形成的激流從過大的缺口攜帶巨量泥沙碎石,覆蓋了大面積的農田,為清理這部分砂石,又花費1400多萬元。
“現在這種情況幾乎不存在了。近年來治淮骨幹工程陸續建成,加上行蓄洪區的調度準備早、預案足,幹部群眾基本做到了‘心中有底、出手不慌’。特別是今年抗洪,無論採取哪一種應對措施,都強調生命安全第一,因此不再需要炸壩行洪這種激烈方式了。”劉國平説。
採訪中,水利專家和基層幹部普遍認為,一批治淮骨幹工程的完工和科學調度、依法防洪能力水平的提高,是落實“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根基和重要保障。
蒙洼蓄洪區的莊臺加固和周圍堤壩建設是國家19項治淮骨幹工程之一,工程于去年全部完成,今年便在洪水中發揮了作用。記者在蓄洪區內看到,寬約4米的水泥撤退路四通八達,群眾居住的避水莊臺也全是水泥護坡,每個莊臺上還安裝了一個高音喇叭,用於撤退時宣傳通知。在蓄洪區莊臺上生活了大半輩子的73歲老人劉克義告訴記者,過去蓄洪區內沒有水泥路,一遇大水,車輛進不來,人員撤退速度非常慢。而且因為莊臺也是泥土護坡容易坍塌,“那時水一漲,我們就家家戶戶拆床,用床板作為護坡擋水。現在這護坡全用水泥加固加高,今年水來了我們一點都不怕”。
同樣加固的還有淮北大堤蒙洼段,大堤路面已經加寬一倍,臨水面全部建起了混凝土護坡,好似穿上一層堅實的防水盔甲。正在巡堤的民工崔偉平説,過去大水一來,三線民工全部動員上堤,仍險情不斷、手忙腳亂。現在也緊張,但心裏踏實多了,上堤人數減少許多,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也減少了。
“今年淮河大水降雨集中,河水漲得快,最高水位超過了2003年,到目前幹堤未發生大的險性,行蓄洪區無一人發生傷亡,科學調度功不可沒!”剛從抗洪一線下來的“老防洪”、阜陽市水利局副局長單慶潁説。
7月10日11時05分,在今年淮河防汛最關鍵時刻,國家防總與淮河防總及沿淮各省防總經過科學分析和會商,果斷下達了啟用蒙洼蓄洪區的命令,之後又根據雨情汛情及時啟用了淮河中游上六坊堤、下六坊堤、南潤段、邱家湖、姜唐湖、石姚段6個行蓄洪區。
淮河防總常務副總指揮、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錢敏回顧説,如果當時不及時使用蒙洼蓄洪區,王家壩站水位將達到29.8米左右、超過保證水位0.5米,這將對下游淮北大堤、蚌埠、淮南城市圈堤和洪澤湖大堤及其周邊圩區的防洪安全增加巨大的壓力。
據單慶潁介紹,擁有4個蓄洪區的阜陽市,早在去年冬天就制訂了各級防汛抗洪應急預案,並報省政府批准。今年7月1日主汛期還沒來臨,該市就根據雨情汛情預報,提前開閘騰容、降低內河水位。“因為有預案、準備早,洪水來了按照這個做就行了,所以今年的抗洪調度非常從容”。
“救災重建要優先考慮受災的困難群體”
12日9時52分,王家壩閘門全部關閉停止蓄洪。至此,從7月10日中午開閘後蒙洼已累計蓄洪45小時24分鐘。12日11時許,記者乘坐小木船進入蓄洪區,探訪蓄洪區被洪水圍困的受災群眾。
小船在濁黃的洪水中劃行了約一刻鐘,到達被洪水圍困的丁郢子莊臺。剛進村口,就見身背消毒箱的防疫員王德銀正挨家挨屋進行環境消毒,陣陣84消毒液的味道撲鼻而來。在村中心,4位醫療人員圍坐在一張桌子邊,忙著給村民看病和分發藥品,桌子上擺滿了常用的感冒和消炎藥。
村民李國道的身上長滿了紅點,不知原因的他憂心忡忡地來到醫療點。醫生聶輝仔細檢查後安慰老人:“你有牛皮癬,這是過敏症狀,沒大問題。”説完給老人拿了些消炎藥,囑咐他回家按時服用。李國道拿著藥高興地對記者説:“過去來水了,能有吃有喝就不錯了,現在水還沒來,這些醫生就上了臺子跟我們一起住,有個頭疼腦熱到這來免費看病發藥,讓我們少受了多少罪啊!”
阜南縣衛生局局長駱桂新説:“現在對受災群眾的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越來越重視,我們衛生部門在抗洪中也越來越忙了。”
據他介紹,2003年淮河洪水後,由於衛生防疫跟不上,蒙洼蓄洪區內出血熱、瘧疾流行,群眾的生命健康受到很大損害。今年根據縣防汛抗洪預案,早在7月初,縣衛生部門就提前儲備好了醫療和藥品,並在各大醫院招募醫生參加抗洪醫療隊。7月10日王家壩開閘蓄洪前,140多人的醫療隊便進駐在蓄洪區內各鄉鎮。由於衛生防疫工作到位,截至目前蓄洪區沒有出現流行疫病。
抗洪救災中政府首先考慮到的是困難群眾。對此,蒙洼蓄洪區解放莊臺50多歲的村民張中材深有體會。今年他們莊臺上困難戶五保戶都優先得到照顧,那些住在危房裏的群眾也被政府及時安置了,他感到“政府救災越來越有水平、也越來越貼人心了”。更讓他高興的是,今年的救災物資發放非常及時,救災不光注重眼前,連災後的生産也安排了。“這次總理來就表態要給俺們最高補償,省裏也答應説水退後解決補種的種子、化肥問題,俺們算是吃了定心丸。”張中材計劃著如果不二次蓄洪,水退得早就補種點蔬菜,等一季蔬菜過去再種麥子,這樣明年的糧食就不愁了。
人口超過200萬的臨泉縣是這次淮河水災受暴雨和內澇災害最重的縣,前不久溫家寶總理到災區視察第一站就到了這裡。迎仙鎮鎮長王明陽説,7月8日,當突如其來的罕見暴雨轉眼間讓周圍變成一片汪洋時,迎仙鎮和全縣其他14個受災最重的鄉鎮不約而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危房戶、五保戶、困難戶、殘疾人和計劃生育獎扶對象……一天內,14個鄉鎮1萬多間房屋倒塌、8萬多人緊急轉移,其中包括上至80多歲的老人、下至2個月的嬰兒,無一傷亡。有不少老人和孩子都是黨員幹部從大水中背出來、用水缸和大盆救出來的。
在迎仙鎮一處住了四五十名困難群眾的安置點,80歲的老太太王蘭英説:“你看,幹部們忙前忙後為俺張羅,俺們真是有福分啦!想想過去,命都保不住,別提有吃有住了”。
阜陽市民政局局長司學龍告訴記者,今年這個市救災重點是自救能力差的五保戶、低保戶等困難群眾。救災標準不再停留于簡單的有吃有喝有穿,要做到房屋不僅能住還要確保安全,飲水不僅能喝還要確保乾淨,無疫病發生還要保證有病能醫,災區生活有序還要盡可能幫助群眾生産自救。
他認為,救災從過去的“大呼隆”,開始轉向分層次、有重點和制度化、公開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執政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