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記者江國成)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介紹,受益於農村稅費改革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措施和農産品價格的恢復性增長,今年上半年,我國9億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3.3%,出現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長態勢”。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湯口鎮上張村新貌(3月29日攝)。目前,這個村農民的年人均純收入已達到1.7萬元。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介紹,受益於農村稅費改革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措施和農産品價格的恢復性增長,今年上半年,我國9億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3.3%,出現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長態勢”。去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87元,比2002年增長44.9%,年均增長達到11%。十六大以來,我國各項改革都取得了較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逐步完善。 新華社發
去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87元,比2002年增長44.9%,年均增長達到11%。
2002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大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列為本世紀前20年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廣西賓陽縣蘆圩鎮的農民在選拔秧苗(7月19日攝)。免徵農業稅的政策實施後,這裡的農民種糧熱情高漲,積極搶耕搶種,以奪取秋季豐收。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介紹,受益於農村稅費改革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措施和農産品價格的恢復性增長,今年上半年,我國9億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3.3%,出現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長態勢”。去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87元,比2002年增長44.9%,年均增長達到11%。十六大以來,我國各項改革都取得了較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逐步完善。 新華社發
作為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十六大以來,我國先後在全國範圍內取消了農業特産稅、牧業稅、農業稅和屠宰稅。2006年,有2600年曆史的稅種農業稅被免除。與稅費改革前相比,每年減輕農民稅費負擔約1250億元。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以鄉鎮機構、義務教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北京、內蒙古、吉林等8個省(區、市)和部分市縣開展了農村綜合改革試點。農村金融改革進展順利。國有農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效明顯,土地徵佔用制度改革開始起步,農村土地流轉改革試點穩步實施。
據發展和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2003年以來,中央圍繞消除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出臺了多年想改、難度很大的改革措施,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新突破。”
十六大提出深化國有資産監督管理體制改革。迄今為止,我國國有資産監督管理體制框架基本形成,股份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2003年以來,共有33家中央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公司制企業戶數比重由2002年的30.4%提高到2006年的64.2%;國有中小企業改制面達85%以上。國有企業聯合重組步伐加快,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和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的工作成效明顯。壟斷行業體制改革順利推進。電力行業逐步實現廠網分開,新組建了國家郵政局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鐵路、電信、民航等行業的企業重組工作已基本完成。城市供水、供氣等公用事業價格和經營市場化改革進程加快。
近五年來,我國價格改革力度加大,“看不見的手”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我國商品和服務價格絕大多數由市場決定的格局進一步鞏固。目前,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農副産品收購總額和生産資料銷售總額中,市場調節價比重分別為95.6%、97.7%和91.9%;政府價格決策和管理行為更加規範,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與此同時,我國投資管理體制積極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繼續深化,金融體制加快創新。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匯率形成機制和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重大步伐。從2005年7月起,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增強,匯率總體趨向升值。資本市場改革穩步推進,股權分置改革進展順利;金融監管體系逐步完善。
在堅持和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同時,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在近五年來進一步改善。40個工業行業中,非公有制經濟在27個行業中的比例已經超過50%,成為促進增長、擴大就業、繁榮市場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