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日報》連續刊登兩篇記者調查《“珍郵”“奇品”的騙局》和《“生肖中國福”的真面目》,揭露集郵市場虛假郵品氾濫的情況,引起各界高度關注。8月21日,《人民日報》邀請國家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和集郵專家、集郵市場管理者進行座談,就目前集郵市場為什麼會出現制販虛假郵品,如何加強集郵市場監管等問題發表看法。現將嘉賓們的發言摘要如下:
從嚴管理市場
杜絕制假販假
安定(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司長):近幾年,集郵品廣告在各種媒體上大量出現。開始是刊登在一些小的媒體上,後來逐步擴展到一些大報。廣告宣傳的郵品價格從幾千元,逐步升級到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這些郵品越做越“水”,起初還會收錄一些傳世量較少、價值較高的郵票,現在卻拿價值很低的郵票、殘次品票,甚至是國家已經明令禁止發行的郵票或假郵票來炒作、騙人,片面誇大郵品的保值增值效果,誤導消費者。
從國家郵政局近期查處的結果來看,廣告宣傳的郵品中,有大量假冒、違法印製的郵票,有不少是經過修補、洗戳、拼貼而成,作為“珍郵”來出售。比如我們查獲的一套“文革大全”郵品,全套一共80枚郵票,除3枚新票外,其餘都動過手腳。其中一張純金的“全國山河一片紅”郵票,是未經國家郵政主管部門批准,擅自仿製的。
最近,一些媒體上又出現了所謂“清郵原套大全票”,“一次擁有新中國全版郵票大全”,“46萬天價罕見郵品”,“黃金版清明上河圖”的廣告……這些都是騙人的。
我們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搞過一個《集郵市場管理辦法》,規定買賣集郵品都要入市交易,因為集郵市場的管理者是經過審批的,有場地,有管理辦法,有入場須知,入場交易要遵守市場秩序。
加強廣告監管
呼籲媒體自律
江雁明(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廣告監管司監督處副處長):最近,隨著投資市場的火爆,集郵市場也逐漸回暖,但由於我國的集郵市場發育不成熟,經營行為很不規範,經營主體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出現了一些經營者利用集郵品廣告來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的現象。
集郵品的虛假廣告,一是搞虛假宣傳,通過廣告販賣假的郵票製品。二是誤導欺騙消費者,打著政府部門批准、監製的幌子,以“珍品”、“奇品”、“投資升值”為誘惑,引誘消費者上當受騙。
廣告和媒體息息相關。媒體要把好廣告發佈關,虛假違法廣告的始作俑者是那些見利忘義、道德誠信缺失的廣告主。但是,發佈這些虛假違法廣告的媒體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些媒體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和誘惑,導致廣告發佈環節混亂甚至失控。媒體作為廣告的出口,如果能切實履行廣告審查責任,虛假廣告就不會出現。希望我們的媒體能切實加強自律,建立健全廣告審查體制,像管新聞一樣管好廣告。
對消費者來説,不能盲目信從廣告宣傳。廣告本質就是一種商品推銷的手段,所謂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消費者要樹立科學的消費觀,提高鑒別能力,提高消費風險意識,不能輕信廣告。
從監管角度來説,行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監管。最近,國家郵政局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將對《集郵市場管理辦法》進行修訂,廣告監管部門將積極配合主管部門加強集郵市場的管理,依法規範廣告市場秩序。
“珍郵”價值有限
小心上當受騙
劉格文(集郵專家):集郵品的開發商主要是兩部分人。一部分是國字號的,屬於國家郵政系統,主要是中國集郵總公司及各地郵票公司。這個系統開發的郵品基本上貨真價實,很少亂來。大量的假冒偽劣郵品,我稱之為“注水郵品”,主要是一些民營、個體開發商做的,現在報紙上我們看到的鋪天蓋地的廣告,大多是他們做的。
民營、個體開發商為了推銷他們的産品,最常用的手段是打牌子,有時打的是郵政系統某些單位的牌子,有時是利用政府有關部門的牌子。這些牌子有的是用錢換來的,有些壓根兒就是假冒的。
集郵禮品市場為什麼發展得這麼快?為什麼那麼多人涌進這個行業?主要還是有市場、有銷路。其中,暴利是一個主要因素。製作公司在郵品中夾雜一些拼貼、清理過的次品,或者搞些個性化郵票,就是在郵資憑證之外搞“附票”,其本質就是一張小畫片,但加上包裝就有了暴利,其利潤通常可以達到成本的5到10倍。以那套“生肖瑰寶”郵冊為例,售價8800元。有人算過一筆賬,説它的價值不過2000多元,每套盈利在6000元以上。它一共製作了3萬套,如果全銷售出去,其利潤高達1.8億元。
真正的集郵者是不關注這種郵品的。有個成語叫買櫝還珠,現在國內的郵品買賣就存在這種現象,而且這個“珠”很小,可能只佔價值的1/10,盒子的價值倒是佔了9/10。所以説很多郵品並沒有什麼價值,更沒有廣告所吹噓的“無限的升值潛力”。國外市場更多的是買賣郵票本身,沒有我們這種大盒子小箱子的郵品。
打擊商業賄賂
凈化主管陣地
康宏志(集郵專家、北京日報評論部主任):“珍郵”之所以蒙人,簡單地説,一是制假者利用了一般消費者不懂集郵常識、難辨真偽的弱點。我問過一些郵品經營公司,他們告訴我,這些郵品主要賣給老幹部,或是那些明知有假,但有送禮之需的人。禮品的包裝上均印有一個很高的標價,送禮者以為很有面子,實際上並不值錢。二是利用廣告,鋪天蓋地,大面積覆蓋,誇大其詞。以“絕版發行”來吸引眼球,誘人上當。很多消費者原本存疑,但一看多家媒體上有廣告,便信以為真。三是利用名人效應,借一些名人、名家、名設計師的名氣大肆炒作。四是利用一些所謂的專家現場講解,極力吹捧,來欺騙消費者。
“珍郵”之所以頻頻出籠,與一些不法商人金錢開道,打通關節,賄賂主管部門、相關部門官員也不無關係。一些公司的“後臺”很硬,關係很廣。一些主管者為利所誘,大開方便之門。
談到媒體的責任,我的看法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應該加強秩序文化的建設,要從行業規範做起。但對媒體廣告發佈人員來講,有一個專業知識的問題,一般的廣告人員對那些郵品虛假廣告識別起來確實有一定困難,這不是對他們講一講“加強責任意識,守土有責”就能解決的。
我有一個不成熟的建議,似應由工商部門召集各媒體的廣告負責人開一個會,就這個問題提醒大家注意。希望我們的主管部門、工商部門能加大後續動作的力度,特別是儘快出臺針對性較強的監管條例,對那些違規違法的公司、人員嚴肅處理,以儆效尤。
普及集郵知識
管理制度前置
常連成(北京億恒月壇郵幣卡交易中心管委會主任):很多假郵品之所以大行其道,與消費者缺乏郵票相關知識有關。
目前媒體刊登的郵品廣告中,有很多偷換概念的地方。比方説,一套郵品它聲稱是清朝郵票,其中有沒有清朝郵票?有,但清朝郵票的價格從上百萬元到幾元錢的都有。這些老票的價格差距很大,同樣的票,一枚和另一枚品相都可能不同。一般消費者一聽,清朝票,那得值多少錢啊,其實有的可能還不如現在的票值錢。此外像那種“中國郵票大全”、“解放區票”等郵品,其中真正好的郵票可能就是一兩枚。
偽劣郵品氾濫還有一個危害,就是它助長了腐敗。現在,購買這類郵品不少是用公款,像開個什麼會啦,送個禮啦,花上“明碼標價”的十分之幾,就能從市場上買到這類郵品。如標價2800元的郵品,市場上300元就能買到,這其中的回扣太大了。
要管住偽劣郵品,不是沒有辦法。國家有明文規定,對於郵品的倣印仿製是要經過當地郵政部門批准的,但現在很多郵品的包裝上、郵品上都在使用“國家郵政”字樣,單這一條就是違法的。
現行的制度有漏洞。買賣郵票屬於專項經營,是需要經過郵政管理部門批准的。以前是前置辦理,如果你去工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工商部門會要求你先去郵政部門辦理許可,但現在變成了後置辦理,工商部門會給你辦理營業執照,然後要求你在一定時間內得到郵政部門的經營許可。但事實上,即使你得不到這項許可,你的營業執照上已經有了“經營郵票”一項。
再如,按照國家1994年個人經營郵票的管理辦法,郵票公司每年應該按一定比例給個體郵票經營者郵票,相當於批發。但這麼多年來,沒有一家郵政局真正這樣做過,個體戶根本沒有正規進貨渠道,只能去“挖貨”。這些都影響了集郵市場的正常經營秩序。 (記者 李同欣 王舒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