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 (記者 錢春弦)上億元的大製作,上億人次的觀眾、超十億元的門票收入,近年來我國旅遊文化演出不斷發展,市場規模穩步擴大,而與國際上旅遊文化演出收入與旅遊綜合收入大於1:7的水平相比,東方文化大國的旅遊文化演出的旅遊消費帶動力,發展前景更為廣闊。
1.67億人次觀眾:大規模
陜西西安的“大唐樂舞”、深圳華僑城的“龍鳳舞中華”、山東曲阜的“杏壇聖夢”、山西太原的“晉商歌謠”、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婚禮”、河北吳橋的“雜技大世界”、三峽大壩的“盛世峽江”、湖北的“夷水麗川”、貴州的“多彩貴州風”、安徽的“綠水青山”、西藏的“雅龔盛情”等等,具有鮮明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旅遊文化演出,突出了我們這個新興世界旅遊大國獨特的東方神韻。
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説,近年來,我國旅遊文化演出市場欣欣向榮,演出規模穩步擴大,演出水平不斷提升,資本和優秀人才不斷聚集,形成了百花競放的嶄新局面,展示了十分美好的發展前景。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在全國各重點旅遊城市和旅遊景區定時定點上演的、投資在百萬元以上的旅遊文化演出有153臺,資金投入達17.9億元,參加的專業和業餘演職人員1.76萬人,觀眾達1.67億人次,涌現了一批場面宏大、製作精美、演藝精湛、格調高雅的優秀作品,吸引了海內外廣大旅遊者,並得到廣泛好評。
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遊接待國。據國家統計局、國家旅遊局編制的旅遊衛星賬戶測算,2004年旅遊業增加值佔當年全國GDP的4.05%。這為旅遊文化演出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舞臺。
出現上億元投資:大手筆
我國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馬戲、武術等文化藝術,通過設計理念上的創新、編排組合上的創新、高科技演藝手段的採用以及經營管理體制機制的變革等,便煥發出蓬勃生機,引起市場的熱烈反響。加上旅遊業迅速成為投資者青睞的朝陽産業,近年來旅遊文化演出中上億元的大手筆不斷。
廣東番禺的“森林密碼”節目,綜合投資3億元,僅燈光一項就投入2000多萬元。舞臺寬度達100米,布景層次達11層,中外演職人員300多人,參加表演的動物400多只。雖然演出內容也是常見的歌舞、雜技、馬戲等,但由於大量採用創新手段,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自2006年1月開演以來,平均每場觀眾超過3000人,最多時達到8000人。而規模同樣宏大的上海“時空之旅”,集中三方投資者優勢資源,精心策劃、精心編排,至今已連續演出700多場。廣西的“印象·劉三姐”等,不但本地觀眾愛看,各地來的遊客也愛看;不但國內遊客愛看,外國遊客看了也讚不絕口,因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經濟效益。
邵琪偉説,旅遊文化演出中,有些劇目初次投資高達上億元,有些劇目每天動用演員四五百人,有些劇目當年就能收回數千萬元的成本,還有一些劇目已經連續演出了十多年仍然在市場上大受歡迎。這表明旅遊文化産品要進入市場,必須有一套適應市場經濟特點的經營管理體制和市場運作機制。有了與市場接軌的體制和機制,就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實現文化演出資源、資本和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旅遊文化産品的市場競爭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實現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帶動消費大於1:7:潛力大
我國是文化資源大國和旅遊大國,在重點旅遊城市發展旅遊文化功能區,容易形成規模優勢和産業優勢。2006年我國主要景區景點旅遊文化演出收入達26.8億元,然而旅遊文化演出的拉動力遠不是門票收入可以衡量的。
北京市旅遊局的調研表明:在國外成熟的演藝文化功能區,每天上演的劇目可以達到36場,演出門票收入和因演出而帶動的綜合收入之比可以達到1:7甚至1:10,在每天觀看演出的觀眾中,遊客所佔的比例近60%。
邵琪偉説,國際上旅遊發達國家比較成熟的旅遊文化演出,已經走上了産業化、品牌化、現代化發展的道路,其中著名的如美國百老匯的音樂劇,英國倫敦的歌劇,俄羅斯莫斯科上演的芭蕾舞,法國、西班牙的旅遊演出等,都值得借鑒。
旅遊文化演出的成功經驗表明,旅遊文化産業是一個大有可為的領域,是一座尚待發掘的金礦。在一些省區市,旅遊文化演出市場還有待開發,即使在旅遊文化演出已經發展起來的地方,也還有許多工作可做。比如:如何更好地通過旅遊把中國文化介紹給外國遊客,如何實現影視藝術、文化産品與旅遊進一步結合等等。只要努力開拓進取,這一産業一定能夠不斷地做大做強,使旅遊産業和文化産業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