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核心區撤欄恢復野生動物家園
新華社西寧9月11日電(記者任曉剛)人類活動給三江源地區的野生動物帶來了危害,網圍欄等草原設施破壞了野生動物家園。為了保護野生動物,三江源地區實施撤欄工程恢復野生動物家園。
三江源保護區位於青藏高原腹地,具有典型的高寒生態系統,區內現有兩棲和爬行類動物48種,鳥類147種,獸類76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14種,國家二類保護動物37種,是目前中國和全世界少有的大型、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集中分佈區之一,但由於草場過牧、草場基礎設施建設、棲息地惡化等原因,三江源地區的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青海省林業局動管局負責人高靜宇説,由於草原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實施,三江源各地草原都有數量眾多的網圍欄將優質草場圍住,禁止野生動物採食,這使得野生動物的分佈空間越來越狹窄,對野生動物、特別是野牦牛等大型有蹄類動物影響相當大。
調查資料顯示,目前三江源保護區內單純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已經不復存在,所有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和牲畜放牧地都聯絡在一起,只是佔領的生態位置不同而已。野生動物的主要棲息地為放牧較少的荒野,但也面臨來自人類和家畜的擠壓和侵佔。
高靜宇説,圍欄等草原設施的修建,隔離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使棲息地破碎和島嶼化,這樣就隔斷了各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長期發展下去,將會導致野生動物種群遺傳多樣性的喪失和體制弱化。通過調查已經發現了繁殖季節一些雄性野牦牛會跑到牧民家養的牦牛群中尋找配偶,初生的藏羚羊沒有以往的健壯、不能很快站立和攝食等現象。為了保護野生動物種群,三江源地區將逐步撤除核心區、野生動物主要棲息地和遷徙通道上的圍欄,恢復和重建野生動物棲息地,給野生動物提供足夠的生存空間。
我國精心保護三江源高海拔地區森林資源
新華社西寧9月11日電(記者 張進林、任曉剛)我國政府保護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地區高寒森林植被的努力取得顯著成效。經過近10年的努力,分佈在三江源高寒地區有限的森林資源已得到精心保護,當地林地面積曾經急劇減少的狀況得到有效改善。
三江源地區指的是我國最大的三大江河黃河、長江和瀾滄江的源頭地區,地處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的青海南部高原,是世界上高山植物最豐富的地區,區域內有林地面積達1446萬多畝,另有宜林荒山近900萬畝。這些林木植被在保持水土流失、防風固沙、水源涵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三江源區森林植被的原始性和脆弱性明顯,極易受到人為破壞。
1998年,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地處三江源頭的青海省正式宣佈禁止以任何方式採伐分佈在高原大地上的天然森林資源。從此,三江源頭地區有限的林木資源開始走上保護與恢復並重的道路。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是三江源核心區內天然林資源面積分佈最大的地區,青海省內面積最大的一處天然林就分佈在此。縣農牧林業局副局長加傑説,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全縣所有林地都被納入保護範圍,停止了一切形式的採伐。尤其是于2005年啟動的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實施後,班瑪縣被列為保護區核心地區,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強。
現在,全縣所有的喬木林、灌木林、公益林都實現了按面積由專人“承包”管護。據統計,目前班瑪縣林業用地面積已由天保工程實施初的221萬畝增加到237萬多畝,森林覆蓋率增加了6個百分點。
三江源“邀鷹”滅鼠
新華社西寧9月11日電(記者 任曉剛)一向在懸崖峭壁上安家的雄鷹被“邀請”到了三江源草原上築巢,人們這樣做是為了消滅草原上日益猖獗的鼠害。
三江源位於青海省南部,這一地區是世界上生態最為重要但也是最為脆弱的地區之一。近年來,三江源地區的生態遭到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生態危機,其中草原鼠害是導致生態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調查,在鼠害最為猖獗的時期,三江源地區發生鼠害面積9666萬畝,每畝有效鼠洞達到了89個,鼠害面積佔三江源生態保護區的17%,這一地區50%以上的黑土灘都是鼠害所致。
青海省森林病蟲防治研究所專家介紹,危害三江源生態的鼠類主要是高原鼠兔、高原鼢鼠、喜馬拉雅旱獺等,這些鼠類食量驚人,樹根、草根都是鼠類的食物。其中高原鼠兔主要以植物莖葉為食,在牧草生長的4個月內,每只鼠兔消耗青草約9.5公斤,對草地危害很大。另外,鼠類打洞時在地面堆起的土丘將附近的植被覆蓋,成為草場退化、草皮沙化的直接誘因,嚴重威脅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
“在消滅三江源鼠害的過程中,生物技術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青海省農牧廳草原處副處長石得軍説,在三江源滅鼠的過程中,有關部門特別注重使用生物防治技術,生物技術主要包括利用鼠害的天敵滅鼠和生物毒素滅鼠兩種方法。生物防治最大的優點是能避免草地環境污染和化學殘毒的遺留,另外,這種方法還能降低牧草成本,增加牧業收入。
在黃河源頭的瑪多縣,這裡的草原上遍佈著人工架設的招鷹架,不少鷹架上都有鷹巢,有的鷹巢裏已經孵出了嗷嗷待哺的小鷹。
瑪多縣副縣長萬瑪加説,三江源地區草地害鼠的天敵很多,其中金雕、紅隼等猛禽佔有重要的地位,招鷹滅鼠最大的特點是不破壞生物鏈,而且成本低廉,效果持久。
萬瑪加説,瑪多縣在黃河源頭地區架設了1600多個鷹巢和6400個鷹架,一個鷹巢可控制500畝草原上的鼠害。
據了解,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實施以來,先後分兩批實施了草原鼠害防治工程,總投資9538萬元,目前已完成鼠害防治8796萬畝,鼠害猖獗的現象得到初步遏制。
專家稱:三江源生態惡化趨勢可能還將持續
新華社西寧9月11日電(記者 任曉剛)由於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加劇等原因,近年來,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區生態不斷惡化,最新研究結果表明,這一地區的生態惡化趨勢可能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三江源生態保護區是全球生態環境最為敏感和脆弱的地區之一,由於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生態系統穩定性不良,能夠忍受的外界壓力比較小,一經外界干擾影響,三江源地區便會發生生物物種數量減少、種群覆蓋度降低、土壤受到侵蝕等生態退化現象,並且可能會愈來愈嚴重,原有的生態系統結構將很難恢復。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最近研究結果表明,三江源生態退化原因可以歸結為在全球氣候變化、高原生態環境暖幹化趨勢加劇的背景下,人為不合理開發利用草地資源的影響所致。
氣象數據顯示,近40年來,長江、黃河源頭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呈顯著變暖趨勢,每10年分別平均增高0.06℃和0.08℃,而同期內降水量則明顯減少,平均每10年降水減少5到7毫米。另據資料顯示,由於氣候變暖,目前長江源頭地區冰川正從多年略有前進的穩定狀態向不利的方向發展,出現了萎縮現象。專家認為,冰川進一步萎縮必然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專家説,氣候暖幹化的發展趨勢,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三江源地區植被退化、凍土和凍土環境退化以及荒漠化等現象。從總體上看,氣候條件的變化對區域植被的控制影響是明顯和持續性的。因此,三江源地區植被退化的演替過程將是漫長的,並可能日趨嚴重。
據了解,超載放牧和其他生産、生活活動破壞植被也是三江源地區生態惡化的重要原因。青海省三江源辦公室負責人李小南説,生態系統的演變是一個循序漸變的過程,植被的演替變化也是週期性的。所以,雖然現在天然草地的壓力有所減輕,但是生態惡化仍然在持續,改變這種惡化趨勢需要一個過程。
專家認為,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演變和發展既有自然環境變遷的影響,也有人為不合理活動或不規範活動的影響,綜合分析,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惡化發展趨勢在一定時期內仍然會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