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9日電(記者 周婷玉)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9日印發的《精神衛生宣傳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識要點》明確,我國當前重點防治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兒童青少年行為障礙和老年期癡呆。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壯年,急性期的主要表現有幻覺、妄想和思維混亂,部分患者轉為慢性化病程,表現為思維貧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和回避社會交往,最終可成為精神殘疾。
抑鬱症可發生於各個年齡段,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維遲緩和身體的疲勞衰弱為主要特徵,常伴有焦慮和無用、無助感,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自傷和自殺傾向。
兒童青少年行為障礙包括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對立違抗性障礙、品行障礙、抽動障礙和其他行為障礙。其中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較為常見,發生於6歲以前,表現為明顯的注意力集中困難、注意持續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衝動,因而影響學業和人際關係。
老年期癡呆是指老年人出現持續加重的記憶、智慧和人格的普遍損害。最常見的是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表現為逐漸發生記憶、理解、判斷等智慧全面減退,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日益降低,隨著病情進展,逐漸生活不能自理。
我國已有近2萬名精神科醫師
新華社北京10月9日電(記者 周婷玉)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9日在2007年“心的和諧——世界精神衛生日宣傳活動”中指出,截至2006年底,我國共有精神科執業醫師和助理執業醫師1.9萬名。
此外,我國共有各級各類精神衛生專業機構1124個,精神科病床14.6萬張。“精神衛生服務架構已初步形成。”王隴德説。
他同時指出,我國精神衛生服務規模逐步擴大,專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但資源的分佈還存在著很大的地區差異。多數地區還存在基層精神衛生防治網絡缺乏、群眾精神衛生知識水平不高,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沒有得到全面開展等問題。
據介紹,2005年部分地區調查,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識和精神疾病預防知識知曉率為30%至40%,精神分裂症治療率只有15%至30%。
今年10月10日是第16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是“提倡心理諮詢、促進精神健康”。
衛生部要求,各地有效利用“世界精神衛生日”時機,在社區、醫院、學校、建築工地等場所開展宣教活動,促進公眾對精神健康的關注,提倡人人都要講究心理衛生、人人都要維護精神健康。
“托起一樣的天空”——我國首發農民工心理健康讀本
新華社北京10月9日電(記者 周婷玉)“讓我難以忍受的是,人家總覺得咱們不該進城,平常也跟咱們不過話。和城裏人一比,咱處處覺得不如人家。”一位農民工説。
9日在北京首發的《托起一樣的天空——農民工心理健康讀本》講述了這一故事後剖析指出,在心理學上,這位農民工的心理被稱為“自卑”。同時書中還提供了心理調適方法:“當你克服了自卑感,以自信的面貌展現自己時,相信你的生活將灑滿陽光,因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太陽。”
勞動保障部的數據顯示,全國已有2億農民工,其中異地轉移進城務工的約1.2億人,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産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醫師協會會長殷大奎説,農民工進入城市後,面對的不僅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而且由於勞動時間長,工作條件較差,工資低等諸多實際困難,心理困擾也隨之而來。不少農民工存在自卑、失落、壓抑和缺乏歸屬感等負面心理問題。
中國健康教育協會針對農民工這個龐大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組織心理學家和科普作家專門撰寫了農民工心理健康讀本《托起一樣的天空》,並在今年10月10日第16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前夕舉行首發儀式。
這一讀本通過新聞事件回放或人特案例分析,用講故事的形式、平民化的語言,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學基本知識,幫助農民工朋友尋找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10月9日,精神衛生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衛生部等單位聯合在北京舉辦2007年“心的和諧——世界精神衛生日宣傳活動”。活動除首發農民工心理健康讀本外,還舉行了贈送《精神衛生宣傳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識要點》手冊、《2006年心理健康科普徵文彙編》活動等。
據介紹,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大力推動精神衛生工作的發展,採取了一系列行動:2002年頒布《中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02-2010年)》;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精神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2006年國務院批准建立由衛生部等19個部委和單位組成“精神衛生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實現精神衛生工作的多部門協調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