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代表之聲)“治沙英雄”話生態文明:富起來更要“綠”起來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張先國、徐江善)“十七大報告關於生態文明的論述,每個字我們都恨不得摳到心窩裏去。”同為“治沙英雄”,王有德代表和牛玉琴代表雖不在一個代表團,相似的人生經歷卻使他們對生態文明建設擁有高度共識。
“富起來更要‘綠’起來。”來自寧夏靈武市的王有德代表説。這位粗獷的西北漢子,24年來帶領白芨灘林場職工,讓毛烏素沙漠後退5公里,築起了一道東西長42公里、南北寬10公里的綠色屏障。24年來,白芨灘林場固定資産從4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4020萬元,職工年人均收入也由1200元增長到1.2萬元,實現了“讓職工富起來,讓沙漠綠起來、使林場活起來”的三贏。
富起來後的王有德和他的林場並沒有止步,他們將大部分集體積累用於治理沙漠。王有德説:“發展要講究可持續,如果只盯著眼前收穫,沙漠遲早會捲土重來,新造的良田可能保不了幾年,治理沙漠,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
與新中國同齡的牛玉琴代表,是陜西省靖邊縣東坑鎮金雞沙村農民。23年來,她帶領群眾累計治理沙漠11萬畝,像王有德代表一樣抒寫了一部“瀚海桑田”的傳奇。
牛玉琴最早治沙是為了能“拔掉窮根”。1984年春,她在第一份荒沙承包合同上按下手印。牛玉琴説:“當時我們想,只要能摘掉窮帽子,再苦再累咱也幹!”經過艱苦努力,沙漠漸漸披上綠裝,她也慢慢富了起來。
“人不治沙,沙就治人”,這是牛玉琴的“辯證法”。只要手上有活錢,她就買樹苗,開水渠,投入到治沙事業之中。今年她還註冊了“靖邊縣綠源治沙有限公司”,讓鄰近農民參與她的治沙公司,共同治理沙漠。
長期與沙漠打交道的人比常人更珍惜綠色。兩位“治沙英雄”均堅信,十七大發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號召,我們偉大的祖國一定能變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