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記者 孫聞)記者26日從民政部獲悉,為切實幫助災區和貧困地區困難群眾安全過冬,民政部日前會同中央直屬機關工委、中央國家機關工委、中宣部、鐵道部、交通部、解放軍總政治部等部門,動員中央部門、單位和軍隊領導機關帶頭,在全國開展“送溫暖、獻愛心”社會捐助活動。
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副司長龐陳敏説,今年以來,我國氣候異常,極端災害事件頻繁發生,部分地區重復受災,局部地區雨情、汛情和災情超歷史,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龐陳敏介紹,截至9月底,全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3.6億人次受災,死亡和失蹤2049人(死亡1753人,失蹤296人),緊急轉移安置1201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6.5億畝,絕收面積9590萬畝;倒塌房屋120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606億元。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共啟動應急響應46次,先後向災區派出46個工作組。國土資源部、水利部、建設部、農業部等單位也先後啟動應急響應,及時向災區派出工作組和專家指導組,協助指導各地開展工作。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為搶險救災,共出動37.3萬人次,組織民兵預備役77.3萬人次,動用車輛2.9萬台次、船艇1.7萬艘次、直升機67架次。公安消防部隊出動警力360.2萬人次投入搶險救災。中央財政共安排抗災救災資金93.53億元,其中民政部、財政部下撥中央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資金34.96億元,民政部向重災省份緊急調運4.36萬頂救災帳篷。各級民政部門和慈善會接收捐款19.1億元、衣被895萬件,中國紅十字總會啟動47次應急響應,全國各級紅十字會投入救災款物價值超過1.5億元。
龐陳敏説,目前天氣正在逐步轉寒,災區群眾在恢復重建和過冬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困難。一是受災困難群眾恢復重建負擔重,部分困難群眾在入冬前完成恢復重建住房依然面臨很大困難。二是冬春期間部分受災群眾口糧短缺情況嚴重。三是重災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困難群眾缺衣少被情況突出。
龐陳敏介紹,從2005年起,每年11月,中央部門、單位和軍隊領導機關都要開展為災區群眾“送溫暖、獻愛心”社會捐助活動。今年全國“送溫暖、獻愛心”社會捐助活動,仍圍繞“送溫暖、獻愛心”主題,充分發揮各級黨政軍機關幹部和共産黨員的帶頭作用,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為困難群眾特別是受災特困戶恢復重建倒塌房屋提供資金援助,併為困難群眾募集過冬棉衣被。這次捐助活動以捐款為主,也可以捐贈棉被、大衣、羽絨服、毛衣、毛褲、絨衣、絨褲、棉衣褲等禦寒衣被。
民政部:我國已基本形成覆蓋全國城市社會捐助網
民政部23日公佈的《2006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底,全國共建立經常性社會捐助工作站、點和慈善超市3.3萬個(其中:慈善超市4632個),基本形成覆蓋全國城市的社會捐助網。
記者從民政部了解到,2006年我國大力開展社會捐助活動,並進一步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慈善事業。全年民政部門、慈善會直接接收社會捐款共計83.1億元,捐贈物資折款6.4億元,接收捐贈衣被7123.6萬件;間接接收其他部門轉入的社會捐款3億元,衣被2518.6萬件,捐贈物資折款6778萬元,共有3259.1萬人(次)困難群眾受益。
資料圖片:10月15日,在張家口市困難幫扶中心送溫暖專供站,困難職工領取了越冬補貼蔬菜準備回家。近日,張家口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購置了15萬公斤越冬蔬菜,並以補貼價格和免費供應的方式,提供給該市5000名困難職工。這是張家口市連續兩年為困難職工補貼供應越冬蔬菜。 新華社記者 王頌 攝
李學舉:全國已有1.5億多人得到各種形式的救助
十七大代表、民政部部長李學舉18日晚表示,中國目前已建立了城鄉低保制度、災民臨時救助制度、城鄉醫療救助制度、農村五保供養制度以及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此外還建立了醫療、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通過這些救助制度的實施,有1.5億多人得到了各種形式的救助。
李學舉在由十七大新聞中心組織的“民生與和諧社會”集體採訪活動上表示:“這些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保證了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
李學舉説,在中國城鄉建立的低保制度是保障城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一項制度。目前城市低保的人數基本穩定在2200多萬人。農村低保的人數已達2500多萬人,預計年底將達3000萬人。這兩項制度的實施,基本保障了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此外,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逐步實現了自願救助和人性化救助。截至去年底,全國1189個救助管理站為129.6萬人次提供了救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