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11月13日電(記者 程義峰)中國56個民族的代表正在南部中心城市廣州參加4年一度的全國民族運動會。觀察家説,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正成為中國境內各民族和諧與共進關係的縮影。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楊聖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各種原因,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漢族地區相比有一些差距;而民族運動會的舉辦,有益於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體育運動,形成奮發向上的風氣,從而促進少數民族人民的健康水平。
他説:“中國各民族歷史上的融合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目前中國的民族關係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各民族平等團結、民族區域自治等成為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特色。”
近30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興起,中國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有增無減;民族運動會的內涵得到延伸,已經演變為各民族體育文化的博覽會。
據廣州市有關官員介紹,正在該地舉辦的第八屆全國民族運動會設置了15個競賽項目和149個表演項目,吸引了上萬名各族人士參加,盛況空前。
在新中國,民族運動會的歷史比全國運動會還長-天津市于1953年承辦首屆民族運動會,6年後才誕生了全國運動會。
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裏,中國的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陸續承辦了全國民族運動會;規模越來越大,參與人數越來越多。2007年的全國民族運動會,首次安排在南部發達地區廣州市舉行。
為了搞好接待工作,當地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僅志願者就挑選了8000人。責任單位還針對各民族的不同習俗,專門安排了飲食場所。
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譚徽在表示,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産生和發展帶有人類特定時期活動的痕跡,因為這些運動在生産生活中有實際價值,得以世代流傳。民族運動會對這些項目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和整理,使之得以登上更高層次的舞臺。
“這些傳統體育項目沒有一個是奧運項目,”廣州市天河體育中心主任楊本培説,“運動員來自各行各業,年齡相差非常懸殊,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這正是其魅力所在。民族運動會的功利色彩被淡化,和諧主題得以突出。”
這些項目以人們的生活、體能、技能和智慧作為比賽內容,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情。比如南方侗族人喜愛的搶花炮,在西藏已有百年曆史的押加等。有些項目經過民族運動會的宣傳與推廣為世人所熟悉,像在高度、長度、難度上不斷提升的新疆達瓦孜,已成為世界知名的極限運動,其商業價值在不斷增長。
來自貴州省的布依族老拳師徐影稱,他參加全國民族運動會的目的是“以武會友”,因此他説自己“不是來比賽而是來表演”的。
56歲的徐影在家鄉開辦了一個武術學校,學生來自各民族,比如苗族、漢族、土家族;他要求自己的弟子要比功夫高低,但更重要的是相互促進,要比人品和“武德”。
“和諧社會建設,也包括各民族之間的和諧相處與共同發展;中國目前的發展之所以如此平穩和快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形成了和諧共進的氛圍。”楊聖敏評價説。
本屆民族運動會不設金牌榜,被認為是“和諧”二字的最佳詮釋。組委會人士説,民族運動會更應該以人為本,以快樂愉悅為主調,真正做到“友誼第一、比賽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