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解讀:
加強文化建設 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 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新要求,主要是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
資料圖片:11月5日,群眾參加腰鼓表演。當日,為迎接“八藝節”,作為第八屆中國藝術節分會場之一的襄樊市在諸葛亮廣場舉行“龍騰獅躍慶八藝”萬人文體展演,10余個參演團體參加了舞龍舞獅、腰鼓、太極拳、秧歌彩綢等大型群眾文體活動的表演。 新華社發(安富斌 攝)
第一,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是指人類精神生産的能力和産品,它是一定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又給予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以巨大的影響。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早在1940年,毛澤東同志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我們共産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鬥,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鬥;一切這些的目的,在於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這就是説,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後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我們黨不斷加深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基本綱領,強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黨的十六大以後,我們黨又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佈局。文化建設作為這個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政治、社會建設的反映,又對經濟、政治、社會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只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為經濟、政治、社會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第二,加強文化建設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説,關鍵在人”。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越來越表現為教育科學發展水平和民族綜合素質的競爭。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如何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把人口大國建設成為人才大國,直接關係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的順利實現,這也是我們黨在中國執政必須重視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加強文化建設,有利於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覺悟,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道德基礎;有利於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加快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
第三,加強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奮鬥目標。加強文化建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全面實施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是加快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需要。當今世界,文化的作用日益凸顯,不僅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有賴於文化的支撐,文化産品和服務直接成為國際貿易和國際競爭的重要內容,而且文化領域已經成為國際政治鬥爭和意識形態較量的主戰場,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經過改革開放29年來的發展,我國文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時,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正在把更多消費需求轉向文化領域,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國文化發展同經濟快速發展相比相對滯後,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同我國的國際地位不相適應,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國文化有一個大發展大繁榮。黨的十六大報告在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時明確提出要實現“文化更加繁榮”。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産業佔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産品更加豐富”。落實好這些要求,對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