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11月25日電(記者 李忠將)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歷史文化資源,我國將從打造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入手,通過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和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國培育形成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配套完善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全面開創紅色旅遊發展新局面。
記者從正在遵義召開的全國紅色旅遊持續健康發展座談會上了解到,為了進一步加快推進紅色旅遊發展,我國將加強培育形成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使其成為主題鮮明、交通便利、服務配套、吸引力強,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旅遊目的地;配套完善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使其成為産品項目成熟、紅色旅遊與其他旅遊項目密切結合、交通連接順暢、選擇性和適應性強,受廣大旅遊者普遍歡迎的熱點旅遊線。
同時,我國重點打造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使80%以上的景區達到國家旅遊景區3A級以上標準,其中40%要達到4A級標準。到2010年,爭取有8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年接待規模達到50萬人次以上。逐步提高對重點革命歷史文化遺産的挖掘、整理、保護、展示和宣講的水平,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革命歷史文化遺産,將普遍得到修繕。
近年來,我國加快紅色旅遊發展,全國紅色旅遊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的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紅色旅遊接待總人數達到1.3億人次,同比增長20.19%。2004年至2007年參加紅色旅遊人數的增長速度超過15%,2008年至2010年將達到18%左右。
我國紅色旅遊框架初步建立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 錢春弦)《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頒布3年來,我國紅色旅遊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目前全國紅色旅遊各項工作全面展開,紅色旅遊框架初步建立,紅色旅遊工作機制基本形成,紅色旅遊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
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25日在全國紅色旅遊持續健康發展座談會上説,紅色旅遊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性,這是由我國旅遊業強勁的發展勢頭決定的。中國革命史是紅色旅遊成為國際化旅遊品牌的保證;紅色旅遊的特點決定了紅色旅遊具有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紅色旅遊展示了中國共産黨探索和發展之路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
國家旅遊局副局長王志發説,發展紅色旅遊,使中國革命歷史文化得到了有力開發和保護;極大地促進了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有效地配合了黨和國家重大政治活動的宣傳;有效地實現了革命傳統教育的大眾化和常態化;較好地豐富和拓展了旅遊産品市場。
王志發説,強化黨的執政意識,是發展紅色旅遊的根本動力;綜合發揮紅色旅遊政治、經濟、文化三大工程的功能,是發展紅色旅遊的基礎要求;各地黨委、政府的主導推動,是發展紅色旅遊的重要保證;統籌規劃整合資源,是紅色旅遊科學發展的重要環節;突出紅色文化內涵,是發展紅色旅遊的內在要求;加強部門協調配合是發展紅色旅遊的有效途徑。他説,認識不足,投入不夠,機制不活,標準不高是當前紅色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針對紅色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王志發提出了今後紅色旅遊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他説,今後紅色旅遊的發展,要按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和《規劃綱要》第二階段的目標任務加快發展。要深化認識,進一步加強對紅色旅遊工作的組織領導;要突出特色,進一步增強紅色旅遊的內在魅力;要融合發展,積極適應旅遊市場規律;要市場運作,提高紅色旅遊市場競爭力;要提升質量,綜合發揮紅色旅遊的效益;要注意紅色旅遊産品的升級換代,推動紅色旅遊産品向集約化轉變,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向提供高質量服務轉變,向更好發揮綜合功能轉變,實現紅色旅遊又好又快的發展。
王志發:紅色教育基地應免費向民眾開放
新華社貴陽11月25日電(記者 李忠將)在我國紅色旅遊的興起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紅色旅遊景點承擔起紅色教育的功能。但針對目前我國一些紅色旅遊景區“以館養館”的發展模式,國家旅遊局副局長王志發説,紅色教育基地應該免費向民眾開放。
25日在遵義召開的全國紅色旅遊座談會上,王志發説,資源公有性和事業公益性是紅色旅遊的兩個重要特性,沒有政府的推動,紅色旅遊就不能健康發展。承擔紅色教育功能的紅色旅遊景區應該主要以國家財政供給為主,紅色教育基地不能設置高門檻,應該免費向民眾開放,讓民眾更深刻地認識歷史、體驗歷史,這是我國發展紅色旅遊的一個重要目的。
據了解,為加強新形勢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中宣部于1997年、2001年、2005年和2007年先後公佈了270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另外,近幾年來,各地也分別命名了1萬多個省、地級教育基地。這些教育基地,主要以反映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革命紀念地和重要舊居舊址為主,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
2006年參觀紅色旅遊景點的青少年學生超過1000萬人次。截至2006年,國家已對110多個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些建設項目給予了資助。
王志發説,新時期賦予了紅色旅遊新的內涵,發展紅色旅遊,對於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增強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情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