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江蘇省暨南京市悼念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0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13日   來源:新華社

    12月13日,各界人士參加悼念活動。當日上午10時,淒厲的警報聲響徹南京城上空。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代表,以及海內外和平友好人士近8000人,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廣場,隆重舉行悼念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0週年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竣工儀式。 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12月13日,武警戰士在敬獻花圈。新華社記者 孫參 攝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和市民代表在敲響和平大鐘。新華社記者 韓瑜慶 攝

    12月13日,遇難者遺屬程銘政手捧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父親程長河的照片參加悼念活動。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其家屬在悼念活動現場。新華社記者 韓瑜慶 攝

    12月13日,南京市民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新落成的祭場獻花。新華社記者 韓瑜慶 攝

12月13日,侵華日軍老兵三谷翔(右)參加悼念活動。新華社記者 孫參 攝

“和平之舟”揚帆起航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竣工開放

    新華社南京12月13日電(記者徐機玲、蔡玉高、石永紅)“和平之舟”揚帆起航!

    13日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同胞遇難70週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投資3億多元、佔地111畝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正式竣工,向公眾開放。

    與原館相比,擴建後的紀念館不僅在佔地面積、文物數量等方面增加許多,而且在展示的思想內涵上也做了更多的延伸。自1985年建館開放以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際和平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佔地33畝的紀念館已經無法適應大量文物展陳和參觀人數激增的需求。為此,2005年底,紀念館啟動了擴建工程。

    經過兩年緊張建設,展現在參觀者眼前的新館猶如一艘巨大的“和平之舟”:東部拔地而起的高大船頭是陳列豐富的展廳,周邊莊嚴肅穆的廣場可容納萬人集會;中部是原館的遺址悼念區;西部大片開闊區域是樹木蔥蘢的和平公園;另外,還有十多座形態逼真、寓意深刻的雕塑點綴其中……

    紀念館館長朱成山介紹,新展廳主要展示三方面的內容,即“人類的浩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勝利1945展覽”和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骸骨陳列。這次重新布展是以“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指導思想,以史實説話,以理性服人,著重展示南京大屠殺的慘烈史實和中華民族抗戰勝利史實,駁斥日本右翼否認侵華戰爭和南京大屠殺史的荒謬論調,弘揚團結、抗爭和追求和平的精神。

    主題展覽“人類的浩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共分為南京淪陷前的中國形勢,日軍從上海攻向南京,日軍入侵南京與中國守軍南京保衛戰,日軍在南京的大屠殺,日軍在南京的姦淫與掠奪,日軍在南京的焚燒與破壞,國際安全區不安全,日軍毀屍滅跡與慈善團體掩埋遺體,對製造南京大屠殺的日本戰犯審判,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見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等11個部分,主要展示了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南京大屠殺史實。

    74歲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佘子清在參觀時告訴記者:“與以前相比,展覽的內容更加詳細,文物、照片更多了,讓人能真切地感受到當年的歷史。”

    紀念館最震撼人心的展覽是位於新展廳的19具遇難者遺骨,以及墓地廣場的“遇難者遺骨陳列室”和“萬人坑”遺址。

    “看到這些白骨,我的心情真的很沉痛。”南京師範大學的學生王璟告訴記者,“這些是侵華日軍罪行最好的證明。”

    走出“萬人坑”遺址展廳後,參觀者將依次步入悼念廳、祭場、冥思廳。提供這樣的場所,就是希望參觀者能在了解歷史真相、悼念遇難者的同時,對歷史進行深入的反思。

    走出幽暗的冥思廳,映入參觀者眼簾的是紀念館的最後部分“和平公園”。在和平公園的另一端,和平“母親”雕塑表現出的對和平的期盼,代表了人們的心聲。

    “我們一定要記住歷史的教訓。”坐著輪椅參觀紀念館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施懷庚説,“希望中日兩國人民能為永遠的和平而努力。”

    載著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和平心聲,“和平之舟”揚帆起航!

南京發現南京大屠殺時美國醫生日記

    新華社南京12月13日電(記者石永紅、張宏妹、陳瑤)“已經沒有地方掩埋屍體了。”“士兵一個個被送進醫院,由醫生包紮傷口,換了一套新衣服後,又很快離開了。”……這些內容出自南京大屠殺時留在南京的美籍醫生鮑恩典女士的日記。

    在紀念南京大屠殺70週年之際,南京鼓樓醫院日前向世人公佈了新近發現的記載南京大屠殺的又一證據——鮑恩典日記。日記記錄了1937年11月25日至1941年9月15日期間鮑恩典在南京鼓樓醫院的經歷。

    南京鼓樓醫院是中國最早建立的西醫醫院之一,是由基督教會派遣的加拿大籍傳教士威廉姆·愛德華·麥克林醫學博士1892年創建的一所“基督醫院”。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南京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大屠殺。當年,南京鼓樓醫院被劃為國際安全區,救治了許多被侵華日軍燒殺、淩辱的傷兵和百姓。曾在這家醫院工作的外籍醫務人員親身經歷和目睹了那場慘無人道的浩劫,用不同的方式記錄下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

    當時,侵華日軍緊逼南京城,外籍人士紛紛撤離南京,鮑恩典女士和鼓樓醫院的其他3位美國醫生威爾遜、屈穆爾、韓德思卻留了下來,參與國際安全區救治傷員和難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鮑恩典與其他外籍同事拯救了一大批遇難平民、傷兵和婦女兒童的生命,得到了當時民國政府的嘉獎,被救的難民代表還贈送了“慈悲為懷”的錦旗。

    鮑恩典女士親眼目睹了那場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她的日記在傾訴心事的同時,也記錄了當年那場災難。鮑恩典留下的這本珍貴日記一直被她的侄子和侄媳細心保存。2006年3月,鼓樓醫院工作人員把這本日記帶回中國。

    鮑恩典1896年出生於美國馬裏蘭州巴爾的摩,1919年10月來到中國,就職于現在的南京鼓樓醫院(原金陵大學鼓樓醫院),任醫院檢驗室主任和醫學院檢驗室講師。1941年日本人接管醫院後,鮑恩典回到美國,在霍普金斯大學工作。1976年逝世于巴爾的摩。鮑恩典醫生未婚,最後的日子在侄子瑞恩家度過。

8萬多人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新華社南京12月13日電(記者張宏妹、陳瑤、蔡玉高)13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擴建後開館首日,便迎來了8萬多中外參觀者。

    13日是南京大屠殺同胞遇難70週年紀念日。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裏,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竣工。在舉行完悼念遇難同胞的活動後,閉館一年多的紀念館重新開放。

    蜿蜒千米的長隊,在以灰色基調為主的廣場上延伸……上午11時左右,悼念遇難同胞的活動一結束,等待良久的參觀者帶著莊重的神情,步入紀念館。他們中有朝氣蓬勃的學生,有白髮蒼蒼的老人,還有蹣跚學步的孩童。

    “整個參觀過程中,我的心情都非常壓抑,特別想哭。”河海大學的大一學生葛亮6時半便起床,趕來參加悼念活動。他説:“日軍犯下了這麼大的罪行,而現在日本國內很多右翼分子卻不承認,這是非常不應該的。今天來了很多日本友人,還獻了花,他們敢於正視歷史的態度讓我欽佩。”

    在紀念館展館的序廳,每隔12秒,就會有一滴水從高空落下,滴答一聲,象徵一條生命從此消失。

    南京市民徐國強13日特地請假來參觀紀念館。他表情凝重地告訴記者:“看到水滴下,我就想起當年同胞被日本人殺害的場景,心裏真的很難受,眼淚忍不住掉下來。希望更多的人來參觀紀念館,了解歷史。因為只有銘記歷史,才能創造和平。”

    81歲的美國著名皮膚病學專家邁克爾·弗蘭茨布勞多年來致力於調查侵華日軍細菌戰中中國人的受害情況,他也特地趕來參加悼念活動。“擴建後的紀念館震撼我的心靈,我很欣慰中國人做了如此工作,這樣可以將南京大屠殺歷史更好地告知世人。”邁克爾·弗蘭茨布勞説,“不管是細菌戰還是大屠殺,都是人類歷史上的恥辱。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從中吸取教訓,避免歷史重演。”

    多次來南京並向紀念館捐贈了1000多件文物的日本友人大東仁告訴記者,與原館相比,擴建後的紀念館展示的內容豐富了許多,特別是增加了許多關於“和平”的內容。“這是符合世界發展主流的。”大東仁説,“希望更多的日本人能到此參觀。”

    自1985年建成開館以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國內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際和平交流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説:“‘歷史’與‘和平’是紀念館最關鍵的展示內容,希望人們在參觀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這一良苦用心,吸取歷史教訓,追求永久和平。”

    據了解,為滿足參觀者需求,從13日開始一直到本月月底,紀念館將不設休息日,每天都對公眾開放。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鏈結
· 今天我們重溫歷史祈願和平—南京大屠殺70週年祭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永遠教科書
· 專家:侵華日軍在南京殺害30余萬人史實不容置疑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太平門遇難同胞紀念碑落成
· 南京採取措施確保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骸“安全”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