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網上祭英烈,共鑄中華魂”活動開展七年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4月04日   來源:新華社

共鑄民族精神網上新家園
——“網上祭英烈,共鑄中華魂”活動開展七年綜述

    新華社北京4月4日電(記者 李亞傑)從今年開始,清明節被國家納入法定假日。作為一种經濟環保、方便快捷、文明和諧的清明節祭祀新方式,“網上公祭”是網絡時代倡導社會新風、弘揚社會正氣的有益舉措,成為清明時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第七屆“網上祭英烈,共鑄中華魂”清明公祭活動自4月1日開展以來,已吸引了近千萬人次青少年網友的參與,他們通過愛國主義網站——“民族魂”網獻花留言,向人民英雄表達崇高敬意和無限思念。

    據了解,自2002年以來,每年清明期間,“民族魂”、“血鑄中華”聯合國內千余家中文網站都會舉辦“網上祭英烈,共鑄中華魂”網上公祭活動,成為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弘揚民族精神的新平臺,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網上大課堂。

    弘揚民族精神的新平臺

    2001年7月,共青團中央聯合有關部門以建設網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目標,共同建設開通了“民族魂”和“血鑄中華”愛國主義網站。

    “民族魂”網站被稱為網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它收錄並介紹了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特別是中國共産黨成立後,為國家獨立、人民解放而獻身的民族英烈和人民楷模,共30余萬名;“血鑄中華”網站被稱為網上的“中國革命紀念館”,它以1840年至1949年間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為主線,集中展現近代百餘年間中華民族反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奮鬥歷程。

    目前,已有約3.7億網友通過這兩個網站瞻仰英烈事跡。向烈士獻花並寫下感人留言的網友,大部分是使用真實姓名,表達了虛擬世界的真實情感。“民族魂”、“血鑄中華”已成為互聯網上高舉愛國主義的一面旗幟,成為弘揚民族精神的網上新平臺。

    在“民族魂”和“血鑄中華”網站,既能看到那些廣為傳頌的民族英雄,也有在抗擊非典和冰凍雨雪災害等特殊戰鬥中英勇犧牲的烈士。面對戰爭、洪水、病魔、冰凍,他們用生命換來國家的和平,譜寫出民族最輝煌的篇章,成為時代的榜樣和驕傲。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課堂

    “你們把死亡留給自己,把幸福留給他人,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網友張麗説。

    網友林剛在“民族魂”網站留言時寫道:“在過去的歲月,你時而是李大釗、時而是張自忠、時而是邱少雲……你們時而化為戰士抵抗外敵,時而變成白衣天使抗擊非典,時而又成為電力工人勇鬥冰雪,你們是祖國的靈魂、民族的驕傲,我們懷念你們,向你們致敬!”

    “你們為革命而奮鬥,你們為人民而犧牲,你們是二十一世紀新人心中的英雄!”“抗冰救災烈士,你們用生命點亮希望的燈!”“葉欣,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熊寧,你用愛心融化初春的堅冰!”……

    “網絡公祭”活動引來廣大青少年的積極參與。在為期七天的活動中,前來瞻仰和參與獻花留言網友近千萬人次。廣大青少年網友通過真名在網上為民族先烈先輩、為在抗冰救災戰鬥中犧牲的烈士們獻花留言表達紀念。“網絡公祭”活動也成為引導廣大青少年了解近現代歷史,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建設與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課堂。

    共鑄民族精神網上新家園

    作為最早在互聯網上樹立的一面愛國主義旗幟,共青團中央以“民族魂”“血鑄中華”網站為基地,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充分運用網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整合各方面資源,先後開展了網上徵集中華英烈生平事跡共建網上豐碑、與各地愛國主義教育場館舉辦互動紀念活動、編輯整理網上祭英烈留選精選;聯合國內網站、電臺、學校和社會教育機構開展百台(網)萬小時——文明之聲網絡展播計劃、網上普法知識大賽和青少年普法論壇、全國青少年網絡科普行和綠色手機文化建設等主題活動。深受廣大青少年朋友歡迎,各類大中小學校的近8000萬人次通過網上平臺參與了系列活動。

    作為一項弘揚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的公益活動,“網上公祭”始終受到網絡界的積極響應,廣大網友參與網上活動逐步成為自覺行動。“網上祭英烈,共鑄中華魂”活動開展七年來,參與網站從200家到3000多家,參與者從每年200萬人次增到近千萬人次,參與網民累計達1.4億人次,網友獻花留言9000余萬字……億萬飽含感恩的留言在奔騰的互聯網上匯集一條青春的河流,滋潤著民族精神新家園。

 
 
 相關鏈結
· “我們的節日·清明節主題活動”在山西陸續展開
· 青海省消防部隊全力防範清明節期間重大火災事故
· 越來越多的清明節文化傳統民俗在今年獲得重溫
· 鐵路精心籌備清明節假期運輸為旅客創造良好環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