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節能,但不如眼前省錢更具吸引力;産品質量良莠不齊——
節能燈叫好不叫座
曾經有專家算過一筆細賬:如果用10瓦的節能燈代替與其亮度相近的60瓦的白熾燈,以全國使用12億隻、每只節能燈每天照明4小時計算,每年節省的電量相當於整個三峽水電站全年的發電總量。如果把全國範圍內現有的普通白熾燈全部換成節能燈,一年可節電600多億千瓦時,相當於中部地區一個省的全年用電量。
然而,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節能燈的使用比例不足20%。節能燈為何叫好不叫座?
3月29日,記者在北京玉泉營燈具市場發現,出售節能燈的櫃臺前確實不如普通白熾燈櫃臺前熱鬧。正在選購節能燈的顧客任澤林對記者説:“節能燈每個20元,普通白熾燈為每個2元。售貨員説節能燈壽命為5000多小時,普通白熾燈壽命只有1000小時。節能燈8瓦相當於普通燈40瓦的照明效果。我想購買節能燈,但聽朋友説節能燈‘節能不省錢’,不知為節能額外數倍付費到底值不值?”
對此,中國家用電器維修協會副會長郭赤兵分析認為,選購節能燈其實很划算。合格節能燈照明效果相當於普通白熾燈的5倍,使用壽命是普通白熾燈的5至10倍。節能燈只要用滿1600小時,省下的電費就能抵上與普通燈間的價格差距,其餘3400個小時就屬於“免費省電”了。他舉例子説,一台11瓦節能燈使用5000小時只需用電55度,而60瓦白熾燈需用電300度,以每度電0.5元計算,節能燈共花費27.5元的電費,加上買節能燈的成本20元,合計也不足50元。而使用同樣照明效果的白熾燈(60瓦)僅電費就要花去150元。相比白熾燈,節能燈可凈省100多元。
專家認為的“節能又省錢”,為什麼卻有消費者反映“節能不省錢”?
在燈具市場,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位正在購買普通白熾燈的楊阿姨,她告訴記者:“一隻25瓦的普通白熾燈泡每天開10個小時,4天用一度電,每度電以0.5元計算,一個月不到4元。普通燈泡一兩元一隻,壞了就壞了,而節能燈要是趕上個質量差的,20元就沒了。”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李玉峰分析説,物美價廉是消費者購物的普遍追求,而節能燈眼下在這兩方面都難遂其願。在價格上相差10倍多。從理論上算電費可以省錢,但算這筆賬的前提是這只節能燈的使用壽命至少在1年以上,否則就是“節能不省錢”了。消費者多看重眼前的一次性開支,不願算長遠的經濟賬。加上市場上産品質量良莠不齊,節能燈的信譽在消費者心中大打折扣。這些都成為推廣節能燈的“攔路虎”。
生産環節鼓勵技術創新,實施節能政策扶持;流通環節加強監管,提高市場準入門檻——
杜絕劣質燈入市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工程技術研究所所長王琪指出,節能産品一方面投入研發費用較多,另一方面採用新工藝、原料等,市場價格一般比同類産品高,推廣節能産品説到底是依靠市場手段,但也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這在起步階段表現得非常突出。節能燈即是如此。隨著節能技術的不斷成熟,逐步實現規模化生産,節能産品的競爭優勢才能逐漸顯現出來。
據國家電光源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節能燈的質量水平在逐年提高,其總體性能參數也逐年上升。目前,我國生産的節能燈約70%用於出口,僅2006年節能燈出口就超過16億隻。國內眾多企業都向歐美等國出口節能燈,這些節能燈均達到了很高的國外標準,如美國的能源之星(EnergyStar)標準等。
李玉峰分析説,推廣節能燈讓許多燈具企業走上了發展快車道,國內確實出現了許多優秀的節能燈生産企業。但由於缺乏嚴格的節能標準,在節能標識管理上存在漏洞,許多質量不合格的節能燈也趁機涌入市場。採訪中,就有顧客抱怨説,節能營銷“水分”太多,節能産品的能效標識讓人眼花繚亂。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價格便宜的節能燈大多是鹵粉燈,其壽命短、光線弱。三基色熒光粉的節能燈,壽命長,亮度強,但其成本約是鹵粉燈的十幾倍,由於價格較高,很少有消費者購買,導致正規企業在競爭中處於不利。
“如果不經過有關部門嚴格認定,通過制度建設抬高節能産品的準入門檻,擠出營銷中的‘水分’,節能産品的含金量如何能得到保證?”李玉峰説,“針對市場上出現的這一‘劣幣驅良幣’現象,政府有關部門應建立和完善節能燈的生産標準,嚴格節能標識、標誌管理,從源頭杜絕劣質節能燈進入市場。只有加強生産和流通管理,淘汰落後的節能燈産品,節能燈産業才能健康發展,節能燈才能走入千家萬戶。”
加強和完善節能産品政府採購;強化補償措施和約束手段——
讓消費者用得起
據了解,近年來,國內的節能燈主要安裝于起示範作用的政府公共項目和一些居民家庭。多數企事業單位的承包商,並不會為企業考慮選購什麼樣的節能燈,他們考慮的是怎樣買到便宜的燈具,從而賺取更大的利潤。
日前,政府公示了《節能産品政府採購清單》,涉及照明行業的雙端熒光燈和自鎮流熒光燈被首次列入政府強制採購産品。而早在國家“十一五”期間的10項節能措施中就把綠色照明列入其中。中國照明學會秘書長劉世平表示,政府機構通過購買節能産品來引導消費,為普通消費者採購節能産品樹立了榜樣。但如何也讓企事業單位願意選購節能産品,除了生産廠家要努力降低産品價格外,還需要有強有力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相比較而言,節能燈在賓館酒店、商業區、辦公場所推廣較好,普通百姓使用率偏低,目前城鎮家庭用戶中白熾燈的使用佔30%至40%,農村地區更是難以見到節能燈的身影。”一直關注節能燈推廣的中小企業對外合作協調中心的劉斌説。
據劉斌介紹,在國外,政府為了推廣使用節能燈,採取了有效的補償措施和一系列的強制手段。一些發達國家除對研發成本低、壽命長的正規節能燈生産企業進行補償外,還對購置節能燈的貧困家庭進行補償。在美國,消費者每購買1隻貼有“能源之星”標識的節能燈,就能得到3美元的補貼。歐洲各國也通過立法從2009年開始禁止生産白熾燈泡。澳大利亞政府宣佈,將在2010年之前全面禁止使用白熾燈照明。
用政策剷除節能燈推廣過程遇到的“攔路虎”刻不容緩。年初,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發佈了《高效照明産品推廣財政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城鄉居民購買節能燈給予價格財政補貼;3月24日,財政部明確表示,今年安排270億元專項資金推進節能減排;4月1日起,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正式實施,明確國家實行促進節能的財政、稅收、價格、信貸和政府採購政策……我們相信,隨著各項政策措施的陸續出臺,節能産品一定能輕鬆走進人們的生産、生活。(原國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