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藏的藏藥産業憑藉獨特的資源優勢,顯現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一批高技術含量的名優藏藥陸續問世,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藏藥、使用藏藥。2006年,西藏通過GMP認證的藏藥生産企業完成工業總産值6.23億元。“藏藥已經成為西藏的一個支柱産業。”曾兼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藏醫藥研究所所長的大丹增欣喜地説。
藏藥産業發展壯大是生機勃勃的西藏民族經濟的一個縮影。民主改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西藏舊貌換新顏,各族人民尤其是藏族人民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黃金時期。統計顯示,西藏經濟已連續7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長速度,2007年人均GDP達到1.2萬元,城鎮居民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大幅度增長。與此同時,住房、看病、上學、出行、飲水、通訊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也獲得了很大改善。
舊西藏農業生産基本上是“二牛抬杠”的木犁耕地、牦牛踩場脫粒,“刀耕火種”、“燒荒肥田”的原始耕作方式隨處可見。1952年,西藏畝産糧食平均只有80公斤,人均佔有糧食125公斤。西藏民主改革後,在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區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發展生産,治窮致富。2007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在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後達到2788元,奔小康的步伐越來越快。以墨竹工卡縣的農牧民家庭為例,50多年前他們祖祖輩輩都是農奴,每家數口人擠在幾平方米陰暗狹小的房子裏挨餓受凍。改革開放以來,當地農牧民一心一意謀發展,有的開了商業門市,有的外出打工,有的當了教師,家庭收入不斷增加。據統計,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該縣84%的農牧民建了新住房,全縣農牧民住房總面積達到100萬平方米,平均每戶125平方米。近30年,西藏全區90%的農牧民搬進了新居。
舊西藏民族手工業十分落後,統治階層限制手工業的發展並明文規定手工業産品“不得花樣翻新”,因此手工業發展非常緩慢。西藏民主改革後,人民政府積極鼓勵發展民族手工業,江孜的地毯、姐德秀的圍裙、扎囊的氆氌、浪卡子的藏被、加查的木碗、拉孜的藏刀、拉薩的金銀器、仁布的玉器等手工業産品由於其獨特的工藝和民族風格,一直為進藏旅遊者所青睞。在拉薩八廓街的手工藝飾品攤前,總是擠滿了外地遊客,琳瑯滿目的工藝品為手工業者帶來了大量的經濟收入。
舊西藏的現代工業一片空白。1959年實行民主改革後,西藏工業經濟總量不斷壯大,2007年的工業增加值是1959年的171倍以上。現代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優勢礦産業、建材業、民族手工業、藏醫藥業為支柱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業生産體系。甘露藏藥、奇正藏藥、高爭水泥、雪域聖毯、拉薩啤酒、聖鹿食用植物油等一大批西藏知名品牌的産品發展勢頭良好,銷量穩步提高。據西藏自治區政府主席向巴平措介紹,今年西藏將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力爭在組建礦業集團、藏藥集團、建築建材集團上邁出實質性的步伐;同時加強資本運作和市場營銷,打造核心品牌,提升産品檔次,做大做強礦泉水業。
舊西藏交通險阻,行路艱辛,貨物運輸、郵件傳遞全靠人背畜馱,橫貫西藏的雅魯藏布江上,只有明代殘留下來的幾條鐵索橋,沒有一座能通車的橋梁。英國人送給達賴喇嘛的汽車,由於沒有公路,只能將車體拆了用牲畜馱到拉薩。西藏民主改革後,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隨著西藏經濟發展的“生命線”————青藏鐵路的通車,長期制約西藏發展的交通“瓶頸”得以破解,全區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一體化的立體交通網絡,極大地提高了與各地的物流運輸效率,降低了運輸成本,為經濟的繁榮發展開闢了康莊大道。
舊西藏幾乎不存在科技事業。民主改革後,自治區先後建立了農業、畜牧業、交通、電力、建築、地質、水利、氣象、衛生、藏醫藥、教育等專門科研機構,培養了大批藏族科技人員。現在,西藏有專門科研機構17個、各類科技專業人員2.69萬人,先後有347項科技成果獲自治區級獎。我國最大的地熱試驗基地羊八井電站、我國水頭最高的羊卓雍湖抽水蓄能電站、我國最大的鉻鐵礦基地羅布薩、我國最大的太陽能電站西藏山南地區措美縣哲古鎮光伏電站……這一系列誕生在世界屋脊上的“共和國之最”,正在惠澤高原上的千家萬戶。
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消費品市場更是紅火興旺。2007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突破100億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如今的拉薩,賓館、餐廳、電器店、服裝店、百貨店星羅棋佈,電腦街、手機城、娛樂城、汽車城、建材市場鱗次櫛比。“西藏的發展來之不易,近些年的變化用‘翻天覆地’都不足以形容。”全國人大代表、西藏汽車工業貿易總公司總經理普布説。當地幹部群眾表示,西藏經濟的繁榮,西藏人民的好日子,是西藏200多萬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艱苦奮鬥換來的,是中央政府關心、全國人民支援換來的,這一切的一切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記者 齊東向 馬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