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點燃激情 迎奧運放飛夢想
——香港各界青少年迎奧運、慶“五四”活動綜述
新華社香港5月5日電(記者朱華穎 裴闖)5月初的香港,繁花似錦,盛事頻頻。全國56個民族代表與4萬多香港青少年匯聚一堂,迎接奧運聖火,紀念“五四”青年節。從5月1日到5日,在第二屆“中華民族文化周”和“香港‘五四’青年節2008”系列活動中,他們點燃激情、放飛夢想,將“民族共融、喜迎奧運”的歡歌唱遍香江。
見證聖火傳遞 放飛奧運夢想
5月2日的奧運聖火傳遞,沸騰了香江,點燃了青少年的奧運激情。這幾天,香港的流行色是“中國紅”,流行樂是《We Are Ready》。
香港知名藝人方力申是此次活動的“‘五四’青年大使”,在2日的聖火傳遞中他擔任第6棒火炬手。方力申説,能擔任火炬手,他和家人都感到特別光榮,聖火傳遞後,親朋好友都爭著傳看祥雲火炬。“能和全國56個民族的代表一起分享這樣的時刻,更加有意義。”
“我一看到聖火,眼淚就控制不住流下來。”來自四川西南民族大學的俄羅斯族女孩甘舒恬2日在尖沙咀觀看聖火傳遞,她説那種感受“太深刻了”,能有幸見證這樣的國家盛事,“非常難得”。
甘舒恬當日身穿傳統俄羅斯族服飾,吸引了眾多香港市民的目光。“大家都衝我們喊‘北京加油’‘中國加油’,還要和我們合影留念。”甘舒恬説,香港市民對奧運的熱情特別讓人感動,大家都揮舞國旗、區旗,一片紅色的海洋,震撼人心。
聖火的傳遞讓迎奧運的熱情不斷加溫。在3日晚的“多彩中華迎奧運·人文奧運大匯演”上,很多香港小朋友,將晚會的紅色海報卷成火炬形狀,學著火炬手跑步的姿態,在觀眾席上一邊奔跑一邊高喊“中國加油”;4日上午,在金紫荊廣場,一台精彩的“民族體育之花·香江迎奧運”民族體育運動群英匯,為奧運年增添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運動元素;在4日中午開始的“香港各界青少年迎奧運大巡遊”中,沿路觀眾用“中國加油”“奧運加油”的口號為巡遊隊伍喝彩;在4日下午在香港大球場舉行的“心繫奧運·中華青年大聯歡”活動中,3萬多名觀眾齊聲高喊奧運口號“更快、更高、更強;和平、友誼、進步”,讓奧運精神傳遍香江。
香港新界喇沙中學學生葉苗泳身穿寫有“中國加油”字樣的紅色T恤,參加了大聯歡活動,與全場觀眾同唱奧運歌曲。她説,非常想去北京看奧運會,最喜歡的運動員是劉翔。
170多位來自台灣的學生也觀看了聖火傳遞和一些精彩的演出。台灣大學的學生何丞諺説,能親眼看到聖火傳遞,很榮幸,也很有意義。
傳承“五四”精神 燃燒青春激情
奧運聖火的傳遞,讓香港的這個“五四”青年節更加火熱、充滿激情。4日一大早,2000多名香港與內地的青少年代表,在金紫荊廣場齊聲高唱國歌,注視五星紅旗和特區區旗冉冉升起,完成了莊嚴隆重的升旗儀式。
來自大連民族學院的維吾爾族小夥伊力夏提對記者説,這是他第一次在“東方之珠”觀看升旗,“很激動,很興奮”,“香港比電視上還要美麗,香港的青少年很活潑。”
22歲的伊力夏提家鄉在新疆伊寧市。他説,在3日晚的“多彩中華迎奧運·人文奧運大匯演”上,他和其他同學一起唱奧運歌曲,唱《中華家園》,“唱出愛我中華的精神,展示我們對北京成功舉辦奧運的信心”。
在“心繫奧運·中華青年大聯歡”活動中,香港知名藝人劉德華帶領全場觀眾高聲朗讀《五四宣言》:“……愛祖國,努力向上;構和諧,民族共融;當自強,振興中華。”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説,紀念“五四運動”的意義在於了解國家的歷史,更在於將“五四”精神薪火相傳。希望香港青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做一個有利香港、有益國家的公民。
搭起友誼橋梁 促進民族團結
在連續幾天的慶祝活動中,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安排來港的300多位全國56個民族青少年代表與香港青少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其中,參與“香江會親迎奧運·中華青年大團圓”活動的部分青少年代表,還分別到香港市民家中住一天,感受香港市民的實際生活。
甘舒恬住進了香港馬鞍山一戶劉姓市民家中,這個4口之家給予她最熱情的接待和溫暖的關懷。最令甘舒恬感動的是,劉先生一家一直陪伴她參加了後來在香港的演出、巡遊活動。5日上午甘舒恬和其他同學一起到香港一所學校進行交流,劉太太還特地請假來參加。
據“香江會親團”團長助理覃鵬介紹,這次接待同學們的香港家庭是從200個報名家庭中挑選出來的,他們的盛情接待令同學們感動不已。
“這些家庭帶著同學們去參觀香港的博物館、大學和名勝古跡,有的還帶著同學去參加生日晚宴或公司的活動。”覃鵬説,參加“香江會親”活動的同學在16歲至22歲之間,有大學生,也有高中生。
除了會親活動,來自全國各民族的青少年代表們還為香港市民獻上了一台又一台精彩的服飾歌舞、民族傳統體育演出。“這些民族服裝真是多姿多彩,讓香港市民感到又新奇又讚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香港特區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説,全國56個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中華民族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該團結一致、和平向前。
國家民委副主任楊健強表示,相信通過這次活動,能夠讓香港青少年更多了解祖國源遠流長的多民族文化,同時讓各民族青少年進一步了解香港,在香港和內地青少年之間架起友誼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