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西藏農民見證社會財富變遷:"富裕起來理所當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5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拉薩5月11日電(記者 拉巴次仁、葉輝)“我出身在世代以乞討、流浪為生的家庭,現在在政府的幫助下花5萬多元蓋起了漂亮的新房,家庭年收入上萬元,這是我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年逾五十的扎西談起日新月異的生活激動不已。

    扎西所在的西藏乃東縣頗章鄉哈魯崗村曾是遠近聞名的“乞丐村”。而今全村165戶人家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不僅解決了溫飽,住上了新房,走上了寬敞平坦的路,喝上了乾淨的水,而且大部分人家還購買了電視機,90%的家庭裝上了電話或用上了手機。

    目前,哈魯崗村有大小車輛45輛,160戶家庭都有自己的農用機械。去年年底,全村人均收入達到2624元,昔日“乞丐村”逐步走向了富裕。 然而,村裏的老人們對於50年前的那段歷史仍是記憶猶新,那時這裡所有的社會財富歸莊園主所有。

    “農奴走的只有自己的影子,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腳印。”

    1959年,西藏處於極其殘酷、腐朽、罪惡的封建農奴制度統治下,佔總人口不及5%的三大領主(官家、貴族、上層寺院)幾乎佔有了西藏的全部土地、草原、山林和絕大部分牲畜。而佔人口95%以上的農奴和奴隸卻沒有任何生産資料,不得不依附於三大領主,農奴主對生産資料的集中佔有,從根本上剝奪了農奴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

    封建農奴主還以烏拉差役、高利貸和人身依附關係三條鎖鏈束縛農奴。據不完全統計,僅舊西藏地方政府噶廈徵收的差稅種類就達200多種。許多農奴成年累月地辛勤勞動,還要借高利貸勉強糊口,造成永遠還不清的“子孫債”。農奴的人身為領主所佔有,農奴主可以把農奴用於租讓、轉讓、賭博、抵押、贈送或出賣給其他領主。 

    農奴主與農奴的強烈的人身依附關係,使廣大勞動者失去了生産的信心和動力,扼制了生産力和經濟的發展,經濟長期處於衰退與停滯狀態。據有關史料記載:1950年的西藏有100萬人口,其中沒有住房的就達90萬人。當時的拉薩城區只有2萬人,而露宿街頭的貧民和乞丐就達1000多人。

    在哈魯崗村當了40多年村幹部的桑珠説,民主改革前,村裏常年乞討的人就有20多戶,農奴們終日為農奴主勞動,卻食不果腹,一無所有,當時流傳的西藏民歌裏唱道:“農奴走的只有自己的影子,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腳印。”

    堆龍德慶縣色新村的20戶人家,民主改革前全是十四世達賴的差巴(農奴),每天差巴家庭都要派出主要勞力自帶工具和口糧到莊園的土地上無償地服勞役。達賴家的溪堆(莊園管事)、來本(監工),拿著皮鞭、棍棒,監督他們勞作,每天要幹十五六個小時,農忙季節達到20個小時。農奴實在忍受不了饑餓和勞累,便逃離莊園,卓瑪玉珍姐弟是當年逃跑又被抓回的倖存者,他們身上的傷疤仍然清晰可見。卓瑪玉珍老人告訴我們:“當年太苦了,沒糌粑吃,還要動不動挨打。我們把色新莊園當作人間地獄,經常對天發誓‘下輩子做牛做馬也不沾色新的土地了’。”

    “咱農民富裕起來是理所當然的事”

    西藏在民主改革前,整個經濟基本是農業“一統天下”,其生産方式相當落後,工具簡陋,耕作方式粗放,刀耕火種等廣為流行;畜牧業生産極為落後,逐水草而居,仍停留在原始的自然放牧方式。境內沒有一條正規公路,運輸主要靠人背畜馱。

    民主改革後,為使西藏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實現共同富裕,國家加快了與人民日常生産、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先後累計投入資金1786.7億元。特別是1994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後,為全面加速西藏經濟發展的進程,國家和全國各省市支援西藏建設了43項、62項、117項、180項等一大批關係重大、影響深遠的重點工程項目,給西藏人民創造社會財富奠定了良好基礎。

    與此同時,黨和政府在堅持長期穩定的財政經濟支援的同時,在改革開放後,在西藏農村實行了“土地歸戶使用、自主經營、長期不變”和“牲畜歸戶、私有私養、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的政策,並在西藏農牧區兩次豁免銀行貸款。這些特殊優惠的政策,極大地激發了西藏人民發展生産,創造物質財富的積極性,使經濟生活的動力和活力大大增強。西藏農牧業連續20年取得豐收。2007年,西藏糧食總産由1959年的18.29萬噸增加到93.86萬噸,糧食平均畝産增加355公斤,糧食基本實現自給。

    國家的大力支持使經濟基礎得到根本改善。到目前,全自治區公路通車里程達到4.86萬公里,電力總裝機60.8萬千瓦,用電人口達到185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66%,現代通信進一步普及,實現了鄉鄉通電話。全區擁有農用機械總動力329.42萬千瓦。同時,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社會建設步伐加快,目前,西藏已建立起了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特點的教育體系,現代文化日益繁榮,民間傳統文化得到保護與發展。

    西藏農牧區不僅出現了群培次仁、多拉等家産上億的農民,全自治區還涌現了一批人均收入超過萬元的村莊。林芝地區八一鎮巴結村,全村88戶人家,家産百萬元以上的農戶就有22戶。米瑪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帶領村民貸款買車跑運輸,承攬工程施工。現在,米瑪擁有裝載機3臺,翻鬥車一台,年收入由過去的幾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28萬多元,家庭財産已遠遠超過百萬元。他説:“現在政策這麼好,如果能吃苦耐勞,咱農民富裕起來是理所當然的事。”

    “西藏正處在歷史上發展的最好時期”

    統計數據表明,西藏每天創造的生産總值由1959年的48萬元,迅速擴大到2007年的9375萬元。特別是1994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西藏生産總值每年達到了兩位數增長,年均增長高達13.0%,高於同期全國年均增長3.2個百分點。自治區主席向巴平措説:“西藏持續保持如此高的增長速度,在西藏曆史上是從未有過的,西藏正處在歷史上發展的最好時期。”

    民主改革前沒有任何現代意義上的工業企業,僅有的民族手工業生産規模小,産品産量十分有限。目前,西藏工業經濟初步形成了優勢礦産業、建材業、民族手工業、藏醫藏藥為支柱富有西藏特色的工業體系。隨著青藏鐵路的通車運營,給西藏旅遊業帶來生機,去年接待遊客402.94萬人,旅遊業總收入佔到西藏生産總值的14.2%。

    在國家投資項目的支持和引導下,西藏經濟的自我發展能力開始形成。1989年,長期處於負增長狀態的西藏地方財政收入實現正增長,並年均以32.9%的速度增長,去年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3.14億元。近5年來,農牧民人均收入以12.95%的速度增長,群眾物質財富積累不斷增加,全區城鄉儲蓄存款餘額達到160.13億元。

    隨著西藏地方財力的壯大和農牧民家庭積累的增加,西藏自2005年開始大力實施農牧民安居工程,以改善群眾居住條件,促使農牧民住上安全適用的房屋。自治區除給予補助戶戶均1萬元左右的補助外,各地各部門在建設用地、建材供應等方面給予一定傾斜。截至目前,西藏已有59%的農牧民住進了新房,農牧民人均住房面積達21.65平方米。

    扎西卓瑪是堆龍德慶縣乃瓊鎮崗德林村的普通農民,今年46歲,家在貢嘎機場至拉薩市區的公路旁。原來,家裏是土坯壘的平房,陰冷潮濕。2005年,花了近30萬元,蓋起這棟380平方米的二層樓房。政府補貼2.5萬元,銀行無息貸款5萬元,不到兩年就全還清了。樓上樓下,洗衣機、冰箱、打酥油茶機……各種電器一應俱全,電視和音響都有兩套。

    西藏自治區統計局新近公佈的統計數字表明:2007年,西藏生産總值發展到342.19億元,而西藏民主改革初期的1959年僅為1.7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59倍,年均增長8.9%。據統計數據顯示:1959年西藏人均生産總值僅為142元,去年西藏人均生産總值達到12109元。

 
 
 相關鏈結
·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西藏今昔"主題展觀後感
· 西藏掀起第5次建設浪潮 5年間開展180個建設項目
· 西藏扶貧辦:廣大農牧民始終是西藏發展受益主體
· 近年來西藏一直大力加強農牧區衛生基礎設施建設
· 西藏各族群眾熱烈慶賀北京奧運火炬成功登頂珠峰
· 西藏慶祝北京奧運聖火珠峰傳遞成功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