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5月20日電(記者 劉永華、張玉清、李宣良)已進入千余個重災區村寨的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救援官兵,顧不上休息,爭分奪秒展開搶救傷員、送糧送藥、救助災民等行動,竭盡全力幫助災區群眾排憂解難。
進村入戶的官兵將搶救危重傷員和從廢墟中搜救倖存者作為第一位的任務。濟南軍區某高炮團對青川縣受災嚴重的紅光鄉、石壩鄉交界地帶進行全面排查,成功搜救出38名重傷群眾。19日中午,官兵們在一處塌方的礦井中挖出7名礦工,其中6人遇難、1人尚有微弱心跳。這名被救的67歲礦工名叫王春邦,他的家人以為他已遇難,正準備為他辦後事。得知親人獲救後,他們感激地説:“親人解放軍的恩情,我們一家人幾輩子也報答不完!”
救援官兵始終將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頭,及時向急需救援的受災群眾伸出援助之手。第二炮兵抗震救災部隊在北川災區有餘震和大雨警報的情況下,繼續做好進村入戶救援工作。二炮一支醫療隊到擂鼓鎮麻柳村設置醫療點,為當地群眾治病防病,還發放近萬元藥品。80歲的老人任成珍是村裏的貧困戶,家裏的房屋倒塌,老人和患有小兒麻痹症的兒子完全喪失自救能力。官兵們為老人搭建帳篷,送去麵包、方便麵和礦泉水,還為老人檢查了身體。
官兵們給受困多日的群眾送去食品、藥品等救災物品的同時,還送去了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慰問。海軍南海艦隊抗震救災指揮部將宣傳黨的政策、鼓勵受災群眾信心作為進村入戶的重要工作。他們與綿陽市師古鎮、東北鎮黨委政府建立聯席制度,將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安撫優撫災民政策提供給官兵學習掌握,在進村入戶中結合實際進行宣傳,並將25000多份抗震救災卡片分發到每家每戶。他們還在各村出板報、貼標語,穩定災區民心,進一步增強了受災群眾戰勝地震災難、重建美好家園的信心。
上千個村寨分散在數萬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部隊全部進村入戶後,為了有效整合救災資源、提高救災效率,軍地之間加強協調,形成了合力。成都軍區、濟南軍區等救災部隊,統一擬制下發了《抗震救災任務需求單》,按照進村入戶任務區分,由地方鄉鎮政府提出任務需求,部隊以營為單位,與地方協商確定救援地點、任務性質、兵力使用等事宜。
幫助返鄉農民挖掘、轉移和運送物資,搭建防震篷、伙房和廁所,開展衛生防疫和消毒工作,建立臨時便民電站,幫助修築道路,搭建學生復課點……只要是群眾需要的,就是官兵要做的;只要是群眾急需的,就是官兵義不容辭的。一曲曲愛民助民的動人樂章,正在災區的上千村寨裏奏響。
二炮抗震救災醫療隊走村進戶送醫療
新華社北京5月20日電(張選傑、莫鵬)連日來,二炮總醫院抗震救災醫療隊深入農村送醫療,行程上千公里,使10多個受災村莊群眾得到醫療救助。
第二炮兵總醫院抗震救災醫療隊由120人組成,由“南丁格爾獎”獲得者李淑君等醫療經驗豐富的人員組成。到達災區後,他們立即展開醫療救援,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余震、山體滑坡等危險,始終戰鬥在救災一線。
目前,醫療隊深入受災嚴重的村莊挨家挨戶進行巡診救治服務,僅19日上午,他們就先後在北川縣大田村、和平村、鐳鼓村等6個村落進行巡診、救治災民,並送去了急需的藥品。56歲的村民劉耀菊在地震發生時左臂骨折,醫療隊立即用救護車將其送到後方野戰醫院進行治療,骨科專家及時對她的傷臂進行了治療。
“紅十字”方隊在行動
——第二軍醫大學抗震救災醫療隊紀實
新華社成都5月20日電(王新文、湯宏、肖鑫)第二軍醫大學由221名專家組成的7支醫療隊,在四川抗震救災一線救死扶傷、奮力拼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被災區群眾親切地譽為生命的“守護神”。
拯救,在勇闖禁區中進行
17日17時,第二軍醫大學駐安縣抗震救災醫療救護中心,接來了1名因地震導致頸部受傷、即將全身癱瘓的危重病人。
56歲的付利華在地震時不幸被磚頭砸傷頸椎,當時就幾近癱瘓。當第6天被救出時,他的身體極度虛弱。
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頸椎手術的風險極大。沒有影像檢查設備,沒有核磁共振,只能完全憑技術和經驗來判斷傷病部位,很難保證手術的精確性;而且,在一般情況下,實施這種手術都需要輸血準備,但在災區,沒有可靠血液來源,一旦出現大出血,病人就有生命危險!
時間一秒一秒過去,病人已接近完全癱瘓,胸部以下知覺接近喪失,再不進行手術,高位截癱將無法避免……
為了挽救付利華,醫療隊葉曉健教授在認真分析了手術條件後,決定勇闖禁區。
在麻醉科的協助下,他們經過2個多小時的努力,成功完成了手術。
在現場指揮救助的第二軍醫大學校長張雁靈透露:據專家初步判定,這例手術是世界罕見的野戰條件下全麻醉急診頸椎手術。
手術,在暴雨前緊急實施
17日19時29分。1名倖存者被緊急送往醫療救護中心。
這名在廢墟中生存了5天的倖存者被一線官兵救出後,輾轉10多個小時後到達醫療隊。由於幾天沒有正常飲食,加上多處受傷,他已處於休克早期。
醫生在檢查中發現,傷員臉部、胸部及雙上肢全身多處皮膚擦傷,皮下淤血。雙小腿皮膚、軟組織大面積挫傷,肌腱、筋膜組織及骨外露,分泌物多,大腳趾幾乎脫落,急需實施綜合手術。
但病人血壓偏低,心率偏高。是就地救治,還是後送綿陽?這時已經是晚上,根據預報當晚有雷雨及余震,並可能有泥石流發生,後送路途遙遠,途中安全無法保證。
時間就是生命。醫療隊成員經集體研究決定就地搶救。骨科、麻醉科密切合作,邊麻醉、邊抗休克。胸外科、耳鼻喉科和骨科醫師分兩組同時手術。
19時35分,手術開始。無影燈下,大家分工有序、分秒必爭;手術室外,心內科醫師已做好術後的循環管理準備,護士長安排好了術後重症護理。
21時,手術圓滿結束。
病人醒來後,迫切地想硬撐著坐起來感謝救命恩人。隊長鐘海忠忙扶住傷員,安慰道:“趕快躺下,好好休息。腿保住了!”病人流著淚説:“謝謝恩人解放軍!”
不一會兒,一場暴雨降臨了。
生命,在危難中順利誕生
18日中午,一名孕婦被緊急送至醫療救護中心。
這名孕婦在安縣多家醫院輾轉,均被告知因災後條件有限、無法實施手術,家屬抱著最後一線希望來到救護中心。
醫療一隊副隊長畢建威、婦産科醫師賀茜對孕婦仔細檢查後,認為她破水多天,且胎心較弱,如發生宮內感染,不僅有喪失子宮的危險,甚至可能危及她和胎兒的生命。醫療隊經研究並報告抗震救災醫療隊前線總指揮部後決定:立即就地救治,施行手術。
接生或剖宮産,在正規醫院算不上什麼,但在醫療條件很不完備的野戰醫療所,確保母嬰安全難度很大。
13時40分,手術開始。安縣室外氣溫高達30攝氏度,軍用帳篷搭建的手術室像個蒸籠。
手術室內,醫療隊員分工有序,爭分奪秒;手術室外,孕婦丈夫看著酷暑中忙碌的軍醫們非常感動。他對護士説:“這個孩子如果是兒子,就叫潘長海,如果是女兒,就叫潘海欣,讓他(她)一輩子記住是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的軍醫救了自己。”
13時48分,小女孩順利剖出。在手術室外的父親激動地説:“感謝解放軍同志,感謝第二軍醫大學!”
5名陸戰隊員成功解救被困9天的9名群眾
新華社四川北川5月20日電(陳萬軍、曹金平)5名海軍陸戰隊兩棲偵察隊員,20日20時從北川縣漩坪鄉苦竹壩水庫的一個孤島上,成功解救出被困9天的9名群眾。
這批被困群眾包括5名婦女、1名老人和1名重傷員。陸戰隊員發現他們時,堰塞湖水位在急劇上漲。陸戰隊員們是20日11時從成都軍區直升機上跳入水庫,然後泅渡約1小時上島營救出這批被困群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