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掌聲獻給英雄的人民--抗震救災英模巡迴報告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6月29日   來源:新華社

掌聲,獻給英雄的中國人民
——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全國巡迴報告紀實

    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 燈光閃亮,聚焦講臺。他們不曾是明星,如今卻勝過明星……

    掌聲響起,鮮花環繞。他們本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人,如今卻成為億萬人心中的偶像……

    他們中,有基層幹部、人民教師、沙場軍人、白衣天使,還有鐵骨錚錚的幹警、稚氣未脫的學生……危難中,他們以不同的身份詮釋著中華民族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

    37位來自抗震救災一線的英模,分團6路,6月16日分赴全國各地巡迴報告。10多天的時間,方圓九州感同身受。他們用各自的事跡證明:面對災難,我們有偉大的中國共産黨、英勇的人民軍隊、堅強的中國人民、強大的社會主義祖國。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勝利屬於英雄的中國人民。

    一次次感天動地的訴説,英雄的集體在血與淚的“戰場”上譜寫生命的絢爛篇章

    每一位英模背後,都傲然矗立著一個英雄的集體。

    師愛定格在生死瞬間。勇救學生獻身的數學老師張米亞、美術老師連蓉;失去親人還全力組織搶救學生的校長譚國強……構成了映秀小學教師董雪峰報告的核心內容。

    把生命高高舉過頭頂。為救病人不幸被飛石砸中的護士嚴莉、地震後依然陪著病人做完透析的腎內科主治醫師李華、勇救孩子的副院長任錦翔……四川省漢源縣人民醫院護士郝文用哽咽的聲音,給觀眾們講述了地震剛剛發生時的故事。

    “為什麼在報告裏很少提到自己?”

    “因為今天我站在這裡,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我們英雄的集體,讓觀眾感受到中華民族在災難中不屈的意志。”面對記者的提問,武警北川中隊副指導員賈達國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們是工作在平凡崗位上的普通人,在大災面前他們又是最不普通的人。

    他們訴説的不只是自己,而是講述了全體救災一線人員默默奉獻的無邊大愛。

    燃燒自己的生命照亮別人;舍下自己的親人救助群眾。這是用犧牲寫成的報告:

    ——北川中學的李佳萍老師衝到教室門口,把學生一個一個推出門外,給了30多名學生生的希望。教室最終坍塌,李老師和六個學生一下子陷入了黑暗的世界。最後,她艱難地、一字一句地叮囑孩子們:“你們一定要堅持,我會在另一個世界祝福你們!”

    ——都江堰市向峨鄉民政幹部羅代強,在組織救援前已經看到了埋在廢墟裏的兒子。當時兒子露出了一隻腳,老羅一眼就認出了兒子腳上穿的那再也熟悉不過的鞋和襪子。但為了不打亂救援安排,老羅始終沒有向救援隊伍表露過自己的孩子還埋在廢墟下。在救援群眾的分分秒秒中,老羅的兒子永遠地離開了他。

    ——北川縣副縣長瞿永安全家有9人遇難,民政局局長王洪發痛失包括愛子在內的20個親人,通口鎮黨委書記趙蓉再也見不到她的丈夫和孩子等9個親人,但他們全都強忍悲痛,始終戰鬥在抗震救災第一線。

    ——北川縣公安局144位民警,有20人遇難,倖存的民警幾乎都有親人遇難。

    ……

    一次次生死考驗,一次次毅然抉擇。這是用奉獻寫成的報告:

    ——廣東省抗震救災醫療隊緊急抽調醫生進入“生命孤島”耿達鄉。共産黨員肖建斌主動請纓:“我去!我的孩子已經16歲了,他們的孩子還小……”余振華醫生給妻子的遺書中寫道:“女兒還小,你暫時別告訴她,就説,爸爸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救人去了……”

    ——有的退掉出國的機票,有的離別新婚的愛人、有的告別臨産的妻子,有的顧不上聯絡家在災區的親人……第三軍醫大學全校7000多人遞交請戰書。31歲的主治醫師張帆在請戰書中寫道:“與其讓我71歲死在病床上,不如讓我31歲犧牲在搶救傷員的戰場上!”

    ——武警某師組成200人的突擊隊,徒步強行向汶川進發。領隊的參謀長王毅對突擊隊員説:“關鍵時刻、危難關頭,要豁得出來、衝得上去。就是爬,也要爬到汶川;就是倒下,頭也要朝著汶川的方向!”

    英雄的集體太多太多。我們忘不了,三天三夜搶通第一條生命線的四川阿壩公路局;我們忘不了,豁出性命搶通寶成線的西安鐵路局略陽工務段;我們忘不了,向世界真實報道汶川震情的新聞媒體記者……

    在抗震救災中表現突出的英模代表們,不約而同地用絕大部分時間,滿含深情地歌頌著自己的戰友、同事,甚至是淳樸善良的被救群眾。他們略去了自己在災難中書寫的感人故事,甘願做一名精神使者,在災區和觀眾中架起了一道閃光的橋梁。

    一次次心靈的震撼與洗禮,英模的事跡傳遍華夏大地,躍動著希望的聲音,凝聚起新生的力量

    震撼——災難中,人的生命雖然脆弱,但它迸發出的堅韌和自強不息,折服了所有的人;

    感動——大災面前,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無私支援,綻放出人性的光輝,溫暖了每一個人;

    振奮——全軍總動員、全黨總動員、全國人民總動員、全球華人總動員,發出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的齊聲吶喊。

    傳遞希望的聲音,凝聚新生的力量。報告台下,從省委書記、省長到老百姓,從軍區司令員、政委到普通士兵,每一個人都在傾聽、在沉思。武警官兵、公安民警、醫護人員、院校師生,無不唏噓感嘆,淚流滿面……報告地點儘管不同,但各地的觀眾都情不自禁地用感動的淚水和雷鳴般的掌聲向臺上的英模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南京,能容納3000人的江蘇省人民大會堂座無虛席。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懷抱著沉重的專業照相機,拖著一條傷殘的腿,緩慢地向報告講臺的臺口挪動。

    “我快90歲了,雖然我的腿有殘疾,但英模們是抗震救災的勇士,我一定要親眼看看他們,把報告的場面用照相機記錄下來。”江蘇省老年攝影協會的張鳳揚老人,年輕時參加過八路軍,戰爭年代腿上留下了傷殘,但他還是堅持要為英模們拍照。

    “我在戰爭年代打過仗,知道地震災區的情況就像戰場。雖然我沒到災區,可我能想象到抗震救災的艱難和危險。”張鳳揚聲音顫抖、老淚縱橫,“我們的人民軍隊不怕苦、不怕死,是老百姓的主心骨。我們的中國共産黨,在戰爭年代帶領全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我堅信,我們的黨也一定會帶領災區人民重建好家園,而且把家園建設得比以前更美、更好。”

    讓感動的淚水涌流,讓希望的微笑綻放。

    公務員感動了——“我們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錢出錢,不惜一切代價,全力支援災區對口重建。有黨和政府在,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就能讓災區群眾放心、安心過日子。”

    老師感動了——“災區的老師在大災面前閃爍的職業光輝是那麼燦爛。我們人民教師的職業是神聖的。我們更要通過言傳身教,為祖國教好書、育好人。”

    醫護人員感動了——“我們都特別想上救災一線,都寫了請戰書。英模們在一線出生入死,救死扶傷,我們很佩服他們。我們要把現在的本職工作做好,照顧好轉運來的災區傷員。”

    部隊官兵感動了——“作為軍人,我們要像英模那樣,發揚不怕艱苦、不怕犧牲的精神,在崗位上盡職盡責,保證守好每一寸國土,交出讓黨、讓祖國和人民最滿意的答卷!”

    ……

    “希望不會被震垮;陽光不會被掩埋!”——一位吉林大學法學院的學生在記錄本上工整地記下映秀小學董雪峰老師報告裏的這句話。

    一次次馳援驚心動魄,一幕幕救助感人肺腑。講臺上,英模的講述時而委婉傷感,時而昂揚高亢;講台下,唏噓聲與淚水交融,掌聲此起彼伏……

    “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曾讓我感到人的力量很渺小。但你們讓我再次感到人性的力量很偉大!”

    “我只做了所有武警戰士應該做的。眾志成城,所有災難都一定能挺過去!”

    ……

    這是“感動中國”的洪戰輝與抗震救災英模王毅之間的一段對話。

    聆聽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報告的觀眾中有一群熟悉的身影:全國道德模範文花枝、洪戰輝和抗擊冰凍雨雪災害先進典型湖南交警吳向陽。他們專注地聆聽英模們講述抗震救災鬥爭中的生離死別和大愛無疆。

    “他們是真正的救命英雄!我仿佛被帶回到那個現場。我和他們一起傷心,一起難過,一起害怕,更為他們救人于危難之中感到無比自豪!”為搶救遊客失去左腿的文花枝告訴記者。

    抗震救災尚未結束,抗洪之歌又已唱響。洪戰輝説:“冰雪災害、汶川大地震都沒有壓倒堅強的中國人民,洪水來臨有什麼可怕?抗震英模的事跡帶給我們寶貴的精神力量,我們有人民軍隊,我們有中國共産黨,我們有全國人民,還有什麼困難我們不能戰勝?英模們必將激勵我們眾志成城,讓災難在我們面前低頭!”

    一路上,英模的事跡感動著人民,人民用行動向英模致敬。

    ——在南航CZ3622航班上,當機組服務人員得知英模報告團成員就在飛機上時,紛紛邀請英模們在簽字簿上留言併合影留念。

    ——在英模們下榻的山東大廈客房裏,一張溫馨的提示卡片溫暖人心:“尊敬的英模事跡報告團成員,看到您這樣辛苦勞累,我們為您準備了一杯冰糖梨水,可以清熱祛痰,希望您能滿意。”

    ——在吉林大學大禮堂門口,報告團即將離去的車旁,一位滿頭銀發的老教授,眼含淚水,雙手抱拳,深深一揖。

    ——“中國加油!四川堅強!北川雄起!……”百色起義紀念館門前,1300多名青少年的齊聲吶喊和熱情歡呼響徹雲霄,讓英模們熱淚盈眶。

    ……

    “災難改變不了我們建設美好家園的雄心壯志。”四川學子裴新亮的話語中流淌著堅強,“從英模身上,我們看到了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人民軍隊為人民的犧牲精神、中華兒女血脈相連的骨肉同胞之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更看到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我們將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報效祖國。”

    一次次愛與愛的鏈結,心與心的碰撞,英模的精神之花在虛擬世界裏綻放

    開放的網絡,虛擬的世界。在這裡,人們可以隱匿晦澀,更可以吐露真心。

    英模網談,莫大的驚喜!網友們熱情在線,互聯網鏈結了太多激情;伴隨鍵盤、鼠標清脆的聲音,聆聽著彼此心底最真切的呼喊。

    “向抗震救災的英模致敬!向所有參與抗震救災的人們致敬!”“只要發自內心地獻出哪怕一點點愛,也會讓人溫暖好久。”“中國,加油!”……抗震救災英模在各地與網友們分享感人故事、討論災後重建,憧憬未來生活。

    是什麼讓你們最感動——

    對成都軍區某紅軍師師長王凱來説,在抗震救災的日日夜夜中,最令他感動的是北川中學廢墟上依然高高飄揚的那面五星紅旗。“當我第一眼看到那面紅旗時心潮澎湃,感覺到一下子充滿了希望和信心!地震災害不可怕,艱難困苦我們能戰勝,因為我們有強大的支撐,那就是祖國。只要我們身後有偉大的祖國,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

    人民“鐵軍”為什麼戰無不勝——

    “因為有‘五鐵精神’。它有鐵的信念、鐵的意志、鐵的紀律、鐵的團結、鐵的作風,以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利益。當人民群眾遭受苦難的時候,我們鐵軍官兵必將義無反顧、挺身而出。” 在與太原網友的交流中,素有“鐵軍”之稱的濟南軍區某紅軍師師長楊劍給出了答案。

    你們靠什麼重建家園——

    “我們對恢復生産、重建家園有信心、有底氣!”都江堰市向峨鄉黨委書記羅鴻亮的話讓人心裏愈發敞亮,“我們那兒有獼猴桃、優質茶葉、中藥材和竹子,打算用5至8年時間打造這些特色優勢産業,全面投産後人均收入就會有1.5萬到1.6萬元。我們一定可以走出地震的陰影,走出地震帶給我們的傷痛。”

    英雄的事跡傳遍神州,英雄的精神激勵人民。東北新聞網、大眾網、黃河新聞網、青海新聞網……一個個飽含深情的跟帖上,網友們留下熾熱的感言:

    ——青海人民手捧潔白的哈達,向來到高原的英雄們,以及所有抗震救災中鐵骨錚錚的人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美好的祝福!

    ——英模們的事跡令人感動,他們才是我們應該追隨的明星。他們激勵我們做好每件事,渡過每個難關!

    ——很久沒這樣地感動過了,邊聽報告邊流淚。每一個平凡的人在災難面前可以這樣不平凡。一幕幕壯舉,全都來自內心,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為了別人的生命而流汗流血的一張張臉是最美麗的……

    ——生命在巨大的災難面前,在痛苦的死亡之中,是那麼的渺小和脆弱,卻又是如此的堅強。它讓所有的中國人心和心是如此的貼近、相通相融,從而凝聚起可以戰勝任何困難的力量。五湖風雨,萬里關山,我們的心擰成了一股繩。

    正如名為“倚天神劍”的網友所説:“在這場地震中,我們見證了人性光輝,見證了人間真情;見證了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見證了人民軍隊之頑強如鋼;見證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見證了偉大祖國的富強。人們也許會被災難暫時襲擊,但站起來的會是一個更有力量的強者。”

    一次次情與情的交融,手與手的相牽,真情激發鬥志,讓苦難的人更堅強,讓國家的未來充滿希望

    10多天的時間太短,人們還想再多聽聽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

    10多天的日子太長,英雄的事跡已經傳遍華夏神州祖國大地。

    心靈感動心靈,真誠輝映真誠。巡迴報告的一路上,群眾的熱情洋溢令英模們心潮澎湃。

    ——在廣西百色,英模們踏上了處處充滿勃勃生機的紅土地。

    “廣西百色人民對英模的愛,就是對災區的愛。有這麼好的人民,我們軍人還有什麼不能捨棄?我們有責任、有使命去保護他們幸福安寧的生活。”空軍航空兵某師副師長劉文力説。

    在鄧小平同志當年領導百色起義時工作、居住過的紅七軍軍部舊址——粵東會館,武警某師參謀長王毅感慨萬千:“無數革命先輩流血犧牲才換來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我會回去教育我們的武警官兵繼續發揚艱苦奮鬥、不怕犧牲的革命傳統,更好地履行軍人的使命!”

    ——在革命聖地西柏坡,英模們尋找先烈的足跡,探尋民族精神的源泉。

    六月的西柏坡,山林蔥鬱,野花搖曳,一片片嫩黃色的向日葵點綴在廣袤的碧綠田野間。

    西柏坡地形沙盤,七屆二中全會會址,寫有“兩個務必”的墻面……講解員生動的敘述,仿佛把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呈現在報告團成員眼前。

    “人民群眾是我們黨最堅固的靠山,每一名共産黨員任何時候都要把老百姓放在心頭。”汶川縣銀杏鄉沙坪關村黨支部書記龍德強,在地震來臨之際,用行動履行了共産黨員神聖的承諾。

    來自四川彭州磁峰鎮中心學校的初三學生、報告團成員雷楚年仔細端詳老一輩革命家用過的每一件簡樸傢具和帶著補丁的衣被,“實在沒有想到老一輩革命家的生活和工作條件這麼簡陋,他們艱苦奮鬥的作風、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值得我們年輕一代好好學習。”

    “抗震精神與西柏坡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脈相傳,都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建設強大祖國的動力。”報告團6位成員在河北省西柏坡紀念館參觀時,發出了由衷的感慨。

    ——在泉城濟南,清澈的泉水沁透了英模們的心脾。

    “我來到山東就像到家了。‘還需要我們為北川做點什麼?’是我聽到最多最感動的話語。”報告團成員、北川縣民政局局長王洪發看到了家鄉恢復重建的美好前景。

    “在大災來臨的時候,鄉親們感到恐懼、孤單。但參加這次報告團,一路下來,我也代表鄉親們感受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我回去要把沿途看到的、感受到的,講給大家聽。我想我們災區群眾一定會在全國人民的幫助下戰勝困難。”甘肅省隴南市徽縣嘉陵鎮人武部部長田宇對未來充滿信心。

    災害讓我們有所失,危難讓我們有所得。

    一路上,英模們傳播著抗震救災的精神,各地群眾也回哺著英模們的心田。

    “報告會對中華民族精神重塑有重要意義。只要我們的民族精神迸發出來,就能告慰所有在地震中遇難的親人。”北川縣委副書記、縣長經大忠説,“宣傳抗震救災精神,讓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和民族的崛起,也能幫助處在艱難困苦中的人堅強起來,讓災區更有希望,讓我們國家的未來更有希望。”

    一幅幅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激昂畫卷,鑄就了一部部炎黃子孫威武不屈的英雄史詩、恢弘壯闊的千古絕唱

    歷史回眸,英雄禮讚。

    從天山腳下到湘鄂江畔,從白山黑水到雲貴之巔,流傳著英模的故事;

    從瓊州粵海到江南秦淮,從巴山蜀水到燕趙中原,傳揚著英模的精神。

    災難製造英雄,英雄源自人民,人民譜寫歷史。

    每一個抗震救災的犧牲者都永垂不朽——

    “鐵軍”英模師長楊劍,趕赴災區開展救援的日日夜夜,從來沒有流過眼淚,但他得知了“鐵軍”部隊河南籍年僅26歲的戰士武文斌因過度勞累暈倒在卸載活動板房工作現場,經搶救無效于6月18日犧牲時,這個“鋼鐵漢子”淚流滿面。

    活在人心即永恒,死得其所即不朽。武文斌只是普通一兵,而在河南報告會現場,2500多名觀眾眼含熱淚,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家鄉最優秀的戰士、送給每一位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生命的勇士。

    每一個抗震救災為愛付出的人都值得銘記——

    “唐山的農民兄弟先後自發組成36支志願者小分隊,總共477人趕往災區。有的是家裏哥幾個一塊兒去,有的是叫上同村鄉親一起走,有的是聯絡上以前的戰友做伴去,還有的乾脆一家老少齊上陣。”河北唐山遷安市太平莊村黨支部書記、報告團成員李國華就是千千萬萬志願者中的一個。

    我們不應忘記,那些捐贈百萬、千萬不願透露姓名的人,那些站在獻血車前的年輕人,那些打碎小儲蓄罐把分幣塞進募捐箱裏的小朋友……還有,那位把乞討來的錢也捐獻出來的老人。

    每一個抗震救災共克時艱的人都值得讚嘆——

    “給我們送點玉米種子來吧,趕著現在種下去,秋天就有吃的了……”每每提及受災鄉親的話,報告團成員、中央電視臺記者張泉靈都情不自禁,眼眶濕潤。“這就是我們最質樸的鄉親,遭受了那麼大的災害,失去了那麼多親人,但他們想要的卻是種子!種子不就是希望嗎?”

    希望就在前方。擦乾淚水,我們繼續前行!撣去塵土,我們再上征程!

    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

    ——各地方和各部門緊急行動,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民兵預備役人員和公安民警勇挑重擔,廣大醫療衛生人員、新聞工作者、科技工作者齊心協力,災區廣大幹部群眾奮勇自救;

    ——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社會各界全力支援,各方志願者自覺參與,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華人踴躍捐助。

    在地震災難中,中華民族萬眾一心、不屈不撓、友愛互助、自強不息,表現出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

    這是民族精神的一次大洗禮、集體主義精神的大檢閱、愛國主義精神的大弘揚,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上中華民族面對災難奏出的時代最強音。

    再大的困難除以13億,我們都能承擔;

    再小的力量乘以13億,我們就能克服一切艱難險阻。

    這是英雄的禮讚——

    二OO八,抗震救災英模事跡感動中國。

    這是人民的禮讚——

    二OO八,抗震救災的英雄的中國人民在災難中奮起。

    鮮花在訴説、掌聲在訴説、熱淚在訴説……

    向抗震救災的英模致敬!

    向抗震救災的英模集體致敬!

    向抗震救災的英雄的中國人民致敬!(本稿執筆:楊維漢,參與采寫:周瑋、常志鵬、譚晶晶、常璐、于文靜)

 
 
 相關鏈結
· 《向祖國報告》迎"七一"暨抗震救災晚會將舉行
· 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報告團在甘肅作首場報告
· 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報告團第三分團在新疆作報告
· 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報告團分六組赴各地巡迴報告
· 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報告團北京巡迴報告情動京城
· 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報告團軍內首場報告在空軍舉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