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民間組織加入“救災總動員”災後重建更顯優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7月11日   來源:人民日報

    一名志願者在都江堰市紫坪鋪鎮的臨時學校課堂上為孩子們表演舞蹈。

    7月8日,在震區前線奮戰了50多天之後,15名“中國人民大學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抗震救災志願聯隊”隊員回到北京。

    “12日,我們還將重返災區。”志願聯隊前方總協調人白亞麗在電話中對記者説,“目前主要是討論前段時間工作的得失,順便做一下休整。”近兩個月的高強度工作,讓這位25歲的女孩聲音略顯疲憊。

    5月15日淩晨,這支以大學生與青年農民為主的救災志願隊,自北京飛抵四川彭州市,成為第一支到達當地的民間救援隊伍。如今,他們已經在彭州市小魚洞鎮及都江堰市紫坪鋪鎮建立起兩個救助站,三座災區臨時學校。

    鄉建中心成立於2004年,是一個主要由大學生組成的,長年從事支農、扶貧以及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團隊,農民組織化和農村工作經驗豐富。50多天來,救災志願隊以建立救助服務站、搭建志願者網絡、發放物資、開展支教、心理輔導等方式,為災區群眾貢獻自己的力量。

    “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將轉向村組發展規劃調研和合作組織建設,中心支農志願者將陸續接替跟進。”白亞麗説。

    社會力量在行動

    不僅僅是一個鄉建中心。

    地裂山崩的空前劫難,激發了萬眾一心的巨大熱情與凝聚力。災難發生後,國內民間組織迅速行動起來,加入抗震救災的“總動員”。

    震後第二天,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南都公益基金會等多家公益組織發起了“中國民間組織抗震救災行動聯合聲明”活動,號召“各民間組織和公益組織攜起手來,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力量,與災區群眾一起共渡難關!”

    近百家來自川、貴、湘地區的民間公益組織發出倡議,共同組成“民間團體震災援助行動小組”,團隊協調,分頭工作,並在成都設立了“四川地區救災聯合辦公室”。

    ……

    尚無準確數字表明,全國共有多少家民間組織投入抗震救災的行列。僅就南都公益基金會的統計,截至目前,已有163家公益組織加入“中國民間組織抗震救災行動聯合聲明”。“還不斷有民間組織陸續加入。”南都公益基金會項目主管李玉生説。

    “這麼大的災害,如果中國30多萬民間組織都無動於衷、無所作為,就不要再存在下去了。”南都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永光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此表示。

    “正規軍”的重要補充

    據了解,此次參與聯合聲明的民間組織涉及物資捐贈、環保、醫療、心理諮詢、教育等各個領域。

    “救災中,政府肯定處於主導地位,但一些工作政府不可能做得很細,民間組織在提供深入、個性化服務,尤其是心理疏導、人際關係修復等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和活力。”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思斌説,“隨著災後重建工作的展開,他們的優勢還會進一步顯現出來。”

    5月21日,“好人好事NPO”啟動了四川災後心理援助項目,組織了第一批12名心理導師奔赴災區,著重對災區教師和青少年提供災後心理救助服務。據負責人范志明介紹,目前,心理輔導團隊通過在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安縣職業中專、永安救助中心、都江堰幸福學校等開展心理救助,總計援助1700多人。7月6日,項目第三梯隊已經到達都江堰。

    在受災嚴重的綿竹市遵道鎮,活躍著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深圳登山協會、陜西婦女研究會等10多家民間組織。

    “比方説發放大米,”李玉生説,“政府只能發到村委會、小組,有可能出現分配不均的現象。我們可以沉下去,通過逐戶摸底需求,做到按需求分發物資,成為政府在無暇顧及某些方面時的助手。”

    社會力量的靈活管理機制,亦成為“正規軍”的重要補充。

    “民間團體震災援助行動小組”前線總協調張國遠説,他們每天派出災害管理小組到前線調查,了解受災群眾需求、災情狀況,晚上匯總信息傳給後方,後方根據前方的信息,聯絡各個機構,籌集災區所需的物資,並將救災物資運達成都,由成都民間組織負責轉運到災區。行動小組還在網上發佈《民間團體救災特刊》,利用BBS、QQ群、郵件等方式,互相交換信息並進行資源分配共享。

    “由於政府決策環節較多,因此在救災過程中,面對一些局部突發情況,社會力量快速靈活優勢會展現出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賈西津表示。

    合作催生救災新模式

    值得關注的是,與以往歷次突發事件相比,政府在此次地震救援中,對待民間組織顯出更加開明和務實的態度。

    鄉建中心志願隊成員何志雄説,無論是在彭州還是在都江堰,政府對他們的到來都表示歡迎和支持。“都江堰市副市長親自迎接志願聯隊。”

    “我們也意識到,我們的工作必須依託政府才能更好地展開。”鄉建中心志願隊成員王文忠在電話中對記者表示。

    相互的尊重顯然帶來了“雙贏”的結果。在災區不少地方,政府力量與民間組織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已成常態。

    政府方面對社會力量在這次抗震救災中的表現予以高度評價。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局長李勇對記者説:“這次抗震救災中社會力量反應非常迅速,動員也非常廣泛,投入的精力、人力、物力是空前的,表現出很強烈的愛心,很強的組織協調能力。”

    “作為政府部門,我們要積極鞏固和保護民間組織的創造性和熱情。”李勇介紹説,最近有一些制度上的考慮,如對為汶川地震專門設立的非公募基金會的成立開闢綠色快速通道。另外,下一步利用網絡媒體,特別是中國社會救助網,架起溝通項目需求與基金會之間的橋梁,同時還要加強對社會組織參與救災特別是募集資金的管理。

    6月17日,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在“5·12災後重建項目公開招標”新聞發佈會上宣佈,他們將拿出2000萬元,面向全國民間公益組織公開招標,尋求項目合作。李玉生稱之為歷史性的突破——“公募機構把資源拿出來與民間組織共享,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在王思斌看來,在以往救災體制與思路中,政府處於當仁不讓的主導地位,“其實,在災害面前,民間組織與政府之間是一種合作關係。政府需要做的是更好地動員、引導和發揮民間組織的力量。”王思斌説。 

 
 
 相關鏈結
· 美國民間組織向中國提供的地震救援物資運抵成都
· 一批知名民間組織發起參與抗震救災行動聯合聲明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