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記者劉剛 孟娜 周岩 馬向菲)一輛大客車滿載著中外記者,從北京奧運會主新聞中心附近駛往前門商業街採訪。一路上,盛開的鮮花、林立的大廈,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而言,似乎再正常不過。
當客車緩慢地途經一片低矮、破舊的居民區時,有外國記者開始把鏡頭伸向窗外。這時,從一個大雜院裏跑出來幾個孩子。
“他們在對我們笑呢!”巴西泰瑞網絡女記者妮可發現孩子們帶著微笑向大家揮手,她和不少記者也一起揮起手來。
這一幕發生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中國就這樣以真誠的態度,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近3萬名記者,展現出一個發展中大國絢麗的色彩。
重讀中國
8月20日,遊客在前門大街留影。 北京警方近日透露,前門大街出入口已經安裝了人員流量電子計數器,一旦遊客數量達到步行街的最高容量1.8萬人,警方將限制客流進入。前門大街擁有570年曆史,是北京地表性的老街。在經歷一年多時間的保護、修繕後,這條全長840米的步行街于8月7日正式開街。在大街兩旁,12家老字號也重張開業。警方提醒遊客,儘量避開高峰期到前門大街遊覽。新華社記者 魯金博 攝
“我對北京的想法落伍至極。現代中國正向世界展示自己,我們必須接受親身經歷的現實,而不是固守別人灌輸給我們的昔日中國的概念……”這是英國《衛報》記者安迪·布爾以自己在北京的親身經歷,寫下的《奧運會:必須用開放的心態看待脫胎換骨的北京》中的一句話。
在北京奧運會之前,布爾從來沒有到過中國。他從一些媒體上看到有關北京重度污染等內容的報道,心存疑慮,而實際情況卻比他想像的要好得多。他説:“我們得到的二手和三手消息越多,我們的想法就越脫離實際。”
布爾的經歷絕非個例。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記者卡希爾説,許多外國遊客都是讀了數十篇關於北京被令人窒息的煙霧所籠罩的報道之後來到北京的,但他們驚奇地發現這座城市充滿了那麼多的綠色和鮮花。
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前,美國《亞洲華爾街日報》一篇報道説,北京出租車都有監聽器。還有人認為北京所有地方都有可能遭到監聽。
當記者打車時,隨機詢問幾位出租車司機,他們十分驚訝:為保護司機安全安裝的對講機,什麼時候有了監聽的功能?
對於那些近乎偏執的誤讀,英國Spiked網絡雜誌的一篇文章説:“他們對中國人進行抨擊,甚至對中國人的奧林匹克精神進行抨擊,揭示出目前這種責難背後的古怪的混合情緒:即道德上的鄙視與道德相對論相結合,舊式偏見與新式自我懷疑相結合……”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鄭永年認為,西方雖然接受了中國崛起的事實,但也要理解他們對中國發展不確定性的疑慮。很多差別都會令西方困惑。在國際互動過程中,出現不同的意見和憂慮都應當視為是正常的。
社會制度和歷史文化差異,需要加強溝通才能相互理解。北京奧運會為世界重讀中國提供了機遇。
路透社北京分社社長林洸耀説,北京奧運將成為“世界看中國轉型的窗口”,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依然停留在很久以前,他們需要透過奧運會來觀察中國之變。
在中國已經生活3年的英國空氣化工産品投資有限公司亞洲區工藝技術總監羅安東説:“我幾乎每天都看到中國的變化。有趣的是,當我回到英國時,發現英國人對中國的印象也有很多變化。過去,許多英國人的印象中,所有中國人都整齊劃一、無個性、而且很僵硬。通過奧運會,他們發現,中國人很快樂,也喝可樂、吃麥當勞,是和他們一樣的人。中國人和他們之間的距離比過去近了。”
連日來,澳大利亞工程師凱文·勞帶著孩子和妻子觀看了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和水球、曲棍球、柔道、沙灘排球及田徑比賽。這名在中國工作生活了6個月的體育愛好者,對北京奧運會的組織工作讚不絕口:中國經濟發展非常快,舉辦奧運會顯得比較從容。
“我認為一個國家施行怎樣的社會制度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個制度要適合這個國家的發展,中國的發展證明了這一點。”凱文·勞這樣説。
更加理性自信
劉翔退賽了!這位2004年雅典奧運會110米欄冠軍,因傷未能在“鳥巢”續寫“飛翔傳奇”,世界各主要媒體紛紛做了長篇報道。他們關注劉翔,更注意到中國民眾震驚之外,所體現出的理性和人文關懷。
美聯社説,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以來,劉翔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報道引用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王偉的話説,“我覺得觀眾會非常失望,但他們會理解劉翔。”美聯社還注意到一個細節,“在劉翔黯然離場幾小時後,人們紛紛在他的個人網站上留言,表達溫暖的祝福和鼓勵。”
美國《洛杉磯時報》的文章説,劉翔的退賽引發了一場反思。中國的“翔迷”們在想他們是不是把太多的壓力強加在了一個運動員身上?
《香港經濟日報》發表社評説,國民對劉翔、程菲等衝金失敗,予以寬容,可見國民質素提升,漸具大國國民應有的自信與平常心。
8月19日傍晚,記者在國家體育館採訪,在男子雙杠決賽前,大屏幕上回放前一日奧運比賽鏡頭:既有“撐桿跳高女皇”伊辛巴耶娃再創世界紀錄;也有110米欄世界紀錄保持者、古巴運動員羅伯斯參加第1輪比賽;最後出現的是劉翔退賽前痛苦的表情……
就在這組鏡頭回放不久,互聯網上已在紛紛轉載劉翔致全國人民的公開信。信中説,“你們會看到跑得更快的劉翔”。大約與此同時,李小鵬在歡呼聲中奪得男子雙杠金牌。中國運動員的出色表現,引起世界關注。
法新社説,過去20年裏,這個實力強大的國家逐漸提升了它在奧運獎牌榜上的位置。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報道説,只要看看獎牌榜就知道,中國已經走向世界。
更加開放從容
8月1日,國防部在北京軍區第38集團軍裝甲6師舉行新聞發佈會,強調中國有能力挫敗任何針對北京奧運會的恐怖圖謀。來自68家境內外媒體的103名記者參加,其中包括來自法國電視一台、德國電視二台、路透社、共同社、洛杉磯時報等30家國外媒體的48名記者。這新聞發佈會現場。 新華社記者 李文 攝
在一排坦克和裝甲車前,扛著攝像機、手持照相機的記者形成了一個包圍圈。一些外國記者還爬上坦克,想看清楚裏面的構造……“八一”建軍節當天,上百名中外記者,走進北京軍區第38集團軍裝甲6師的軍營採訪。中國國防部首次在軍營舉行了新聞發佈會。“這樣的機會很難得。”路透社記者伊安·蘭塞姆説。
北京奧運會新聞發言人郭衛民告訴中外記者:“今後將有更多機會採訪中國軍隊,包括採訪部隊訓練和演習。”
站在世界舞臺的中心,自信的中國更加開放、透明。
為使北京奧運會成為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進一步弘揚奧林匹克精神,讓全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2006年底中國就制訂和公佈了《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採訪規定》等多部法律法規。
為幫助境外媒體採訪報道好奧運會,北京奧組委及相關部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為媒體使用衛星新聞轉播設備、媒體物資通關等方面盡可能提供方便。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對境外媒體採訪採用“零拒絕”標準。一位接連數日向奧運會新聞發言人孫偉德提出有關互聯網使用問題的外國記者説:“我不完全理解或是贊成他的回答,但我欣賞他從不拒絕的態度。”
為使各路記者都能獲得所需信息,北京奧組委還推出24小時受理採訪申請機制。奧運會主新聞中心、國際廣播中心和各奧運場館新聞中心以及為非註冊記者服務的國際新聞中心在奧運會開幕前後,每天都舉行數場新聞發佈會,涉及奧運會籌備、賽事和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方方面面的問題。
“我想借用奧運會的話,下一個5年,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的發展會更快,我們的發展質量會更高,我們的競爭能力會更強,對我們社會的貢獻以及對全球的貢獻會增大。”當8月10日下午,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國際新聞中心舉行的發佈會上,套用“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格言表達他的信心時,不少記者露出了笑容。
第一時間向世界報道奧運賽事,全方位展示中國風采。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奧運會官方網站日訪問量保持在2億左右,這一數字遠遠高於歷屆夏奧會、冬奧會官方網站創下的訪問量峰值。英文用戶佔據第一位。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勇教授説:“這不僅表明網站團隊具有極高的專業素質,也是網民對更加開放的中國發出的無聲喝彩。”
影響未來
在西班牙塞維利亞的哥倫布紀念館裏,保存著一部拉丁文的《馬可·波羅遊記》,書上留有哥倫布自青少年起就作的大量眉批。500多年前,哥倫布揚帆遠航,尋找夢中的東方,從而發現了新大陸。
今天,北京奧運會仿佛是一個“地球村”,中國和世界的未來都能夠在這裡展望。
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以色列總統佩雷斯説:“若非親眼所見,我無法相信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科學意義。我深信,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將帶來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一個更強大的中國將增加全人類的力量。”
已在中國生活了4年的意大利記者帕裏諾説:“我的兒子出生在中國,這是我能給他的最好的禮物。”
“我也有不喜歡中國的地方,比如污染和交通問題。但從我住在中國的這4年看,中國真的在努力改變,而且我也看到了變化,往好的方向轉變。” 帕裏諾説。
奧運會期間,帕裏諾帶著她4歲的兒子騎車逛北京,給他解釋關於奧運會的一切,比如什麼是志願者,他們怎麼工作。她説:“兒子也常會叫我,‘媽媽你看這裡’,‘看那裏’,‘多美麗’。我通過孩子的眼睛看北京,沒有政治、沒有分歧,只有純凈、只有希望……”
“北京奧運會不僅是展示和交流的舞臺,也是反思、審示自己的機會。”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勇教授説,“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仍然需要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來解決。”
一個成熟的民族,絕不會為成就所陶醉,面向現實和未來,看到更多差距,才能激發起奮起直追的勇氣。
奧運大舞臺 文化博覽會——中國文化打動世界
8月8日晚8時,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國家體育場隆重開幕。這是開幕式上的表演。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當採自雅典的奧林匹克聖火點燃“鳥巢”主火炬的剎那,東西方兩個燦爛的文明實現了天際交匯,有外國媒體用浪漫的“仲夏夜之夢”來形容這一時刻。
孕育于古希臘的西方文明與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這次緊密“握手”,是千年難得的機會,也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了中國。
厄瓜多爾媒體:奧運志願者向世界傳達中國新形象
厄瓜多爾《商報》20日撰文説,活躍在北京大街小巷的志願者構成了這座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他們的笑容和週到服務給人印象深刻,向世界傳達著中國的新形象。
該報説,大約10萬名穿著“北京2008”藍色T恤衫的年輕志願者活躍在服務奧運的各個領域——在場館負責安檢、在地鐵站疏導人流,或者給不懂英語的出租車司機寫下外國遊客目的地的中文字條。文章説,這些20歲左右的年輕學生大部分來自北京高校,他們充滿活力,似乎無所不能,臉上始終帶著友善的微笑,為運動員和外國遊客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