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通信實驗領域獲重大突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0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合肥9月1日電(記者代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苑震生、陳宇翱等,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儲技術,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具有存儲和讀出功能的糾纏交換。

    這種冷原子係綜之間的量子糾纏可以被讀出並轉化為光子糾纏,以進行進一步的傳輸和量子操作。該實驗成果完美地實現了遠距離量子通信中亟須的“量子中繼器”,向未來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的最終實現邁出了堅實的一步。8月28日出版的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以“量子中繼器實驗實現”為題,發表了這項重要研究成果。

    目前,高效安全的信息傳輸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基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量子通信具有高效率和絕對安全等特點,因此成為國際上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學的研究熱點。然而,作為量子通信的基本資源,脆弱的糾纏光子極易被信道吸收,造成信號隨通信距離指數衰減、誤碼率提高進而導致通信失敗。因此,目前量子通信的距離被限制在100公里的量級。類比于傳統通信中為了補償信號衰減而建立的中繼器,奧地利科學家在理論上提出,可以通過量子存儲技術與量子糾纏交換和純化技術的結合來實現量子中繼器,從而最終實現大規模的遠距離量子通信。

    據悉,潘建偉及其奧地利的同事分別在1998年和2003年在實驗上實現了糾纏交換和糾纏純化,但是量子存儲的實驗實現卻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些科學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例如,段路明教授及其奧地利、美國的合作者曾于2001年提出了基於原子系統的另一類量子中繼器方案,該方案具有易於實驗實現的優點,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重視。

    然而,進一步的研究表明,由於這一類量子中繼器方案存在著對於信道長度抖動過於敏感、誤碼率隨距離增加而增長過快等嚴重問題,無法被用於實際的遠距離量子通信中。

    為了解決上述困難,潘建偉和他的同事陳增兵、趙博等,于2007年提出了具有存儲功能並且對信道長度抖動不敏感、誤碼率低的高效率量子中繼器的理論方案。同時,中國科大潘建偉小組及其德國、奧地利的同事經過多年的合作研究,在逐步實現了光子-原子糾纏、光子比特到原子比特的量子隱形傳態等重要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最終在實驗上實現了此類量子中繼器。

    由於量子中繼器的實驗實現在量子信息研究中的重要意義,《自然》雜誌為此專門向有關科學新聞媒體召開了新聞發佈會,稱讚該工作“掃除了量子通信中的一大絆腳石”。  

 
 
 相關鏈結
· 中科大量子容失編碼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