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殘設施無可挑剔
9月10日下午,在從老山自行車館回到主新聞中心的媒體班車上,記者巧遇美國導演艾爾文·科菲,路上便與他聊了起來。
科菲告訴記者,自己正在拍攝一部反映美國殘疾人自行車選手生活的紀錄片《追逐太陽的人》。“過去兩年中,我一直與這些美國殘疾人選手在一起,正是托他們的福,這次終於來到了我嚮往已久的北京。”
“北京給我的第一印像是太大了。”科菲笑著對記者説:“本來以為殘疾人在這個車水馬龍的大都市裏會很不方便,但我的親眼所見和親耳所聞告訴我,北京是一個讓殘疾人感覺很方便、很舒心的城市。”
科菲的表妹卡麗莎是美國殘奧會代表團的盲人自行車選手,在9日舉行的女子個人追逐賽中獲得了一枚銅牌。“別看沒有拿到夢寐以求的金牌,她卻整天樂呵呵的,因為北京的觀眾太熱情了,不僅看臺的上座率高,而且給運動員加起油來特別賣勁,讓她和隊友們十分感動和興奮!”
“到北京後,卡麗莎不止一次對我講,北京的盲道棒得無可挑剔,其他選手也反映無障礙設施好得很。更重要的是,這裡的人們充滿了愛心,不論是志願者還是普通市民,都隨時準備向殘疾人伸出援手。”科菲做了個鬼臉説:“卡麗莎還對殘奧村裏的美食讚不絕口,已經幾次邀請我到她在殘奧村裏的‘家’做客。我這兩天太忙了,等自行車比賽全部結束後,一定要去看看殘奧村,也帶我的表妹好好逛一逛北京城。”
兩個奧運同受重視
伊朗學生通訊社記者穆罕默德·哈桑·內賈德對記者説,他雖然不是一個殘疾人,但曾閉著眼睛在殘奧場館的盲道上“試走”,“北京的盲道設計得十分科學、合理,讓人很容易就能判斷出起點、終點,凸顯了人性化的理念。”
哈桑表示,北京殘奧會的志願者和工作人員待人極為和藹、親切,“不論你是健全人還是殘疾人,本地人還是外地人,也不論你來自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可以得到一視同仁的對待,這真正體現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口號和‘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讓我頗為感動。”
在主新聞中心的文字記者工作間,記者再次見到了奧運會期間結識的南非《索維坦日報》記者邁克拉維。“主新聞中心向殘奧會記者提供的各種材料與奧運會期間一樣豐富,志願者還是那樣的笑容滿面,媒體班車還是那樣的安全準時,所不同的只是在奧運會結束後短短幾天的時間裏,這裡便增添了許多無障礙設施,讓人感覺更加溫馨!”邁克拉維説。
他表示,中國向世界做出“兩個奧運,同樣精彩”的承諾,從主辦者對奧運會和殘奧會媒體服務的同等重視便可以看出,“中國人做出了承諾,就一定會兌現!”
盲人電腦走進網吧
北京殘奧村正式開村快兩周時間了。聽參加比賽的外國運動員介紹,他們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了這個特殊的臨時家庭。
殘奧村國際網吧裏,來此上網的殘疾人運動員絡繹不絕。“雖然打國際長途回去也很方便,但是我更願意在網絡上與家人分享自己在中國的經歷。”瑞士輪椅網球運動員卡琳·蘇特夫説,網吧環境很好,志願者總是來回地巡視,幫助解決電腦問題。這裡有四台盲人電腦,安裝了語音提示系統、盲文閱讀機和盲文刻錄機,不僅能打字還可以下載所需要的資料,吸引了不少盲人運動員前來體驗。
英國游泳運動員斯蒂芬妮·米爾沃德和七人制(腦癱)足球隊員馬特·艾利斯則對運動員餐廳裏擺放的“鳥巢”和“水立方”模型情有獨鍾。米爾沃德説:“我們剛入村的時候,它們就在那裏,太可愛了,大家都認識它們,都忍不住上去摸一摸。”艾利斯認為模型一定是用某種合金製成,不僅著色迷人,而且做工精細,“每一個細節都很逼真,讓我們對‘鳥巢’和‘水立方’印象更深。”
小小徽章傳遞友情
奧運紀念章是殘奧村裏的“硬通貨”,運動員的包裏都有交換得來的各式各樣的紀念章。殘奧村這個大家庭裏,運動員之間交流有時存在語言障礙,但是徽章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在徽章交換區裏,國際分級師、來自俄羅斯的諾曼·托爾馬契夫很滿意交換到了一個帶有福娃和寫有英文“DOCTOR”(意為“醫生”)的徽章,而他收集這類奧運徽章已經40年了。“真喜歡這個徽章,因為我就是醫生。我參加了九屆殘奧會,交換徽章成為殘奧會的一部分。運動員們在殘奧村交換它們的同時,還傳遞著友情。他們把交換來的美好回憶帶回去,永久保存。”
見面時贈送徽章、交換徽章在殘奧村裏已成為一個習俗,記者在國際區裏走了一圈,手裏已經得到了若干個。“帶回去做個紀念”這句話也成了打招呼的流行語。
親密接觸中國文化
來自美國的蘭迪·史密斯正在殘奧村的中文學習區裏,手裏拿著《快速中文30句》,認真地跟著志願者老師練發音。“您好”、“謝謝”、“不客氣”,雖然發音不是很標準,但她已經興奮不已。“中文很難學,我知道這是很古老的語言。不過這裡把它教得很簡單,我很喜歡這些陌生、不太好讀的字。”正是從這些基礎的詞彙中,外國朋友接觸到了中國文化的點滴。史密斯説:“在美國能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不是很多,這次可謂機會難得。”
新西蘭殘疾人田徑隊的特裏在特色商品店裏選購了一個中國傳統手工藝挂件,他對此大加讚嘆:“在新西蘭,只有毛利人能做一些這樣的手工小飾品,但是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麼精巧的。我一定要買幾個帶回去,送給我的朋友們。”(記者 陳一鳴 張蕾 韋冬澤 陳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