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SOS兒童村在母愛中迎來中秋節
新華社濟南9月13日電(記者劉寶森)“如果不和孩子們一起過中秋,我就不是一名‘母親’”,煙臺SOS兒童村的專職“媽媽”張雨霄13日傍晚正忙著和在家的5個孩子包餛飩,她決定今年中秋節繼續和“子女”們一起度過。
9月14日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中秋節,家庭團圓的日子。坐落在山東煙臺的SOS兒童村在母愛的縈繞下將迎來建村以來的第24個中秋,這也是張雨霄來到兒童村成為一名孤兒“母親”後的第22個中秋。
始建於1984年的中國煙臺SOS兒童村,是國際SOS兒童村組織與煙臺市政府合作興辦的兒童福利機構,建立以來共接收了309名失去雙親的孤兒。1986年兒童村落成時,一位名叫張維翠的山東海陽姑娘首批入村,但檔案表上的名字改為了張雨霄,那年她33歲。
如今已是18個孩子“母親”的張雨霄已在這裡的13號家庭生活了22個年頭。“這些年都是在這裡和孩子們一起過中秋,從我踏進兒童村的那天,就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他們是我的孩子,因此沒有理由不和自己的‘子女’一起過這個特殊的節日”,她説。
煙臺SOS兒童村裏有16個家庭,每個家庭配備一名專職“媽媽”。張雨霄從來到兒童村的那天起,共撫養了18名孤兒,其中12名已走上了社會,目前仍有5名孤兒至今和她同住在這個家庭裏,年齡最小的只有11歲。
中秋節即將到來,兒童村為每個家庭準備了月餅、肉、麵粉等生活用品,併為這裡的孤兒們提供了一些學習用具。兒童村村長任慶鎂説:“我們要讓每一個曾經失去家庭的孤兒在這裡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母愛,讓他們過一個快樂、幸福的中秋節”。
張雨霄告訴記者,中秋節當天她那些在煙臺或附近工作的孩子們都會回到家裏相聚,利用中午在一起吃飯,聊天,年年都是如此,因為這裡永遠都是他們的家。今年剛剛考上大學的吳雲龍6歲失去雙親,開始與張雨霄一起生活。他説:“13年來,‘媽媽’對我付出了很多的愛,我不曾感到自己缺少了家庭的關愛。中秋節,從這個家走出去的哥哥姐姐都會回家,一想到能見面就覺得好高興!”
任慶鎂介紹説,兒童村裏的另外15名專職“媽媽”最年輕的28歲,她們都將“母愛”奉獻給需要救助的孤兒們。20多年間,160多名孤兒從煙臺SOS兒童村走向社會,他們中有50多人已經結婚,有50多人考入大學,有6人出國深造,還有1人在1998年長江流域抗洪中被授予抗洪勇士稱號。
1949年,奧地利的醫學博士格邁納爾目睹了二戰使無數兒童和青年淪為戰爭的受害者,決心尋找一種能適合孤兒特殊需要的生活方式,並首先在奧地利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SOS兒童村。20多年前,國際SOS兒童村的博愛聖火傳遞到中國,繼煙臺、天津兩處幾乎同時建設的SOS兒童村外,又有齊齊哈爾、南昌、成都、拉薩等8處SOS兒童村相繼落成,每個村現在都有100多名孩子。
“兒童村的家庭和社會上的普通家庭一樣,不同的是,社會上的媽媽領著一個孩子,我們卻領著七八個,而且我們永遠都有孩子留在身邊。中秋節這個家將有更多的成員回來探望,兄弟姐妹團聚一定會讓每個孩子更加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張雨霄説。
福州:“擺塔”、“鯉魚餅”等民俗活動亮相中秋節
新華社福州9月13日電(記者沈汝發)今年福州的中秋節充滿了濃郁的文化味,“擺塔”、“鯉魚餅”等福州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都亮相中秋節,吸引了許多市民的參與。
“擺塔”是福州民間特有的習俗。據福州民俗專家方炳桂介紹,明代嘉靖年間,倭寇屢犯閩海沿岸。戚繼光奉旨來閩抗倭,與民眾同仇敵愾。在一次抗倭戰鬥中,戚家軍重創入侵之敵,獲得全勝。捷報傳來,正逢中秋佳節,民眾無不歡欣鼓舞,除以食物慰勞軍隊外,有的人家還把家藏珍品搬出擺于廳堂,以示慶祝。
方炳桂説,老福州多寺多塔,擺設品也多為古塔的模型,故稱“擺塔”。過去福州百姓中秋“擺塔”象徵多福多旺,從農曆8月初開始,中秋進入高潮。福州童謠雲:“白石白又滑,搬來白石搭白塔。白石搭白塔,白塔白石搭。搭好白石塔,白塔白又滑。”
記者在福州大飯店、冠亞廣場等地看到,這些地方已經搭起了“擺塔”,各種展品造型各異,栩栩如生。而且今年的展品還增加名貴瓷塑精品、傳統土人仔等內容,並與花轎、人力車等展物相結合,顯得豐富多彩。
“鯉魚餅”是福州中秋節的另外一種特有的習俗。方炳桂介紹説,“鯉魚餅”通常是由外公、外婆在中秋節期間送給外孫、外孫女的餅,其形狀就像兩條鯉魚並在一起。做法有兩種,一種是做包點,在上面繪上兩條鯉魚,一種是做成兩條鯉魚的形狀,裏面的餡和月餅一樣。
方炳桂説,“鯉魚餅”有兩種寓意,一種是鯉魚放生,含義是“放子化三千”,祈求多子多孫,一種是象徵鯉魚跳龍門,指爭取將事情做好、做成功,也反映了福建人的一種拼搏精神。
這些具有濃郁文化味的習俗吸引了不少福州市民的目光。市民林小姐説,她自己是福州人,但還不知道福州中秋節有這麼多的文化習俗,真的大開眼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