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融合於體育 融合於社會:殘疾人運動員收穫價值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1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9月14日(新華社記者錢彤、肖春飛、熊爭艷、譚晶晶)初秋的北京,熊熊燃燒的殘奧會聖火,照耀著四年一次的全球盛會,輝映著賽場上閃亮的明星——殘奧健兒。

    與運動融合,殘疾人獲得新生;與奧運融合,殘疾人收穫價值;與社會融合,殘疾人找到人生的位置。

    融于體育:“我的第二次生命”

    9月8日,第一次看何軍權比賽,每個人的心靈都會受到極大震撼:他齊肩失去雙臂,在“水立方”同場競技的游泳選手中,殘疾程度最嚴重;接近終點時,別人可以以臂觸壁,而只能依靠雙腿和腰部力量的何軍權高昂起頭顱,朝池壁狠狠衝撞去!

    最終收穫銀牌,何軍權臉上燦爛的笑容,同樣讓人心靈震撼!頒獎時,他胸前挂著獎牌,鮮花,用脖子牢牢卡住。

    無論是在他曾經收穫過四枚金牌的雅典還是在北京,頒獎嘉賓面對何軍權,千言萬語,化作一個高高豎起來的大拇指……

    出生於湖北荊門一個農家的何軍權3歲時不幸被高壓電擊中失去雙臂。是體育讓他有了別樣的人生,讓他成為國家的英雄。少有人知道身殘的他還有見義勇為的救人義舉。有一次,在家鄉的水庫邊,看見一位女青年不慎落水,何軍權躍入水中,迅速遊到她身邊,大喊:“你抱住我的肩膀!”把這位落水女子救上了岸……

    跟何軍權一樣,幾乎每個走上殘奧會賽場的運動員,都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勵志大片的主演。他們曾經在無邊的黑暗中孤獨徘徊,他們在痛苦中完成了精神重建,他們收穫了對生命更透徹、更睿智的理解,他們終於戰勝厄運、超越自我,重新書寫人生的精彩篇章。而實現他們人生大逆轉的,就是體育。

    在北京殘奧會上,不知道多少位殘疾人運動員都説過同樣的話:體育,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已41歲的韓國運動員金林媛至今回憶起幼年生活仍不禁哽咽。4歲,突患小兒麻痹,讓她在本應最快樂無邪的童年感受到了絕望,甚至一度總想著自殺。“是體育讓我得以恢復自信,有了好好活下去的信心。”在北京,她摘得了女子50米步槍三姿SH1級比賽銀牌,她為自己設定的下一個目標是競選國際殘奧委會委員。

    1997年,16歲的波黑少年優素福維奇在街上踩上了波黑戰爭留下的未及清理的地雷,失去了右小腿。曾經自認失去了一切的他偶然接觸到坐式排球,生活也從此步入另一個世界。和隊友一起成為雅典殘奧會冠軍後,他在北京殘奧會上也是連戰連捷。

    “精神寓于運動”,是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的格言。殘疾人參與體育運動,是用身體和意志,證明自己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是用精神和毅力,表現自己的人格尊嚴、突破生命局限的志氣和勇氣。殘疾人參與體育,更是給健全人提供了一個近距離了解殘疾人,為之感動,進而接納殘疾人的舞臺。正如2010年冬季殘奧會舉辦地溫哥華市長蘇利文所説:“體育運動是改變人們對殘疾人態度的最佳途徑。”

    國際殘奧會主席克雷文當年曾是一個殘疾人運動員。他漂亮的輪椅推行動作、自信的表情贏得了中國廣大民眾的心。“體育運動,可以讓我們獲取更多的人生經驗,可以改變殘疾人在生活各方面的態度,可以讓健全人與殘疾人找到共同語言!”他説。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殘聯主席、北京奧組委執行主席鄧樸方認為,開展殘疾人體育運動可以康復治療、強身健體;突破局限和障礙;融入社會;更重要的是,殘疾人體育運動可以“影響和改變社會”。

    融入殘奧:享受競技的快樂和中國人的友情

    “鳥巢”,“水立方”……美輪美奐的場館,在剛剛見證了奧運會精彩競技之後,又成為來自世界各地殘奧運動員的賽場。無障礙通道,微笑的北京志願者,讓他們更融入中國人為他們創造的溫情舒適的氛圍中。

    在北京殘奧會上,來自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多名殘疾運動員用自強不息、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展現著人性光輝,為世界詮釋了“兩個奧運,同樣精彩”的真正內涵。

    南非姑娘納塔莉·杜托伊特,目前已摘得北京殘奧會比賽的四枚游泳金牌。而令人驚嘆的是,十幾天前,這個單腿姑娘,還與健全人運動員一起搏擊在北京奧運會女子10公里游泳馬拉松中,獲得第16名。“殘奧會的獎牌像奧運會的一樣寶貴,我會全力奪取獎牌。”這位7年前因交通事故而致殘的姑娘説。

    對於已參加過6屆殘奧會的澳大利亞自行車手克裏斯·斯科特,北京殘奧會可能是他最後一屆殘奧征程。47歲的他已贏得6金1銀2銅。“中國的觀眾很樂於支持我們,殘奧會組織工作也無與倫比。賽場內外的無障礙設施很人性,這是我參加的最棒的一屆殘奧會。”斯科特説。

    從“鳥巢”的無障礙設施到長城的殘疾人電梯,從志願者的微笑到全聚德烤鴨店的盲人菜單,北京用一流的設施和最細緻入微的服務,體現對全世界殘疾人的關愛。

    為滿足殘疾人運動員的特殊需求,北京殘奧村做了大量特殊準備:餐桌比正常桌子要低10厘米左右,以方便輪椅運動員使用;餐廳專門單辟700多平米用於存放輪椅;針對部分運動員存在吞咽障礙的問題,餐廳提供攪拌機和榨汁機,將水果蔬菜榨成汁,運動員用吸管就可以飲用……

    幾天前,33歲的新西蘭殘奧自行車選手泰索列羅在比賽中不慎摔傷,腿上安裝的金屬假肢也被自行車壓得有些鬆動。回到殘奧村後,她立即來到輪椅假肢維修中心尋求幫助,兩名專業技師用打磨機和螺絲刀等工具輪番上陣,不到一小時便解決了她的問題。

    北京殘奧會為解決殘疾運動員的各種問題設立了十余個維修場所。來自19個國家的150名專業技師隨時為運動員提供假肢修復、矯正等各種免費服務。

    殘奧會期間,有4.4萬名賽會志願者和40萬城市誌願者用自己的微笑和熱情,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和觀眾提供週到、細緻的服務。如何把握好幫助殘疾人的度,是志願者培訓中強調的重點課題。

    “幫助殘疾人要把握好一個度。殘疾人通常都很堅強,也很自尊,他們渴望理解和支持,但不希望憐憫和同情。”參與志願者培訓工作的老山自行車場館群新聞運行經理胡宇軻説。

    在賽場內外,還能看到不少殘疾志願者的身影。在國家體育場“鳥巢”的信息服務台,坐著輪椅的志願者,熱情地向前來問訊的觀眾指點路線。為了成為殘奧會志願者,在ESPN網站做體育編輯的趙玉明辭去職務。他説:“我自己是殘疾人,所以更能從殘疾人的角度去幫助他們,殘疾人觀眾看到我們也會感到心靈上更加貼近。”

    在輪椅網球的比賽現場,坐在輪椅上的馬塞爾·貝格曼常被誤以為是運動員。實際上,他是德國電視二台的資深記者。13年前在非洲的一次車禍,將他的人生分成兩個階段。在生活最絕望時,他到中國來旅行,在這裡感受到了無限溫暖。今年他又來北京報道殘奧會。

    “與在悉尼和雅典舉行的殘奧會相比,北京殘奧會的觀眾更多,他們對殘疾人的關心恰如其分,讓我們覺得舒服極了。”貝格曼説。

    殘奧會期間,北京200多名殘疾人走進賽場感受殘疾人運動員的拼搏。坐在國家體育館輪椅看臺上的李東明説:“看殘奧會比賽,讓我們更積極地面對生活。”

    《南德意志報》評論説:“現代化的北京建有寬敞街道,比老北京更適合殘疾人。總的來説,一種新的意識已經形成。”

    融入社會:共享社會權利,共建和諧世界

    看待世界有許多不同方式:富裕的、貧窮的;幸福的、不幸的……正在舉行的殘奧會,讓我們看待和理解眼中的世界有了新的視角:健全人和殘疾人。

    全球有6.5億殘疾人,佔全球總人口的10%多;中國有8300多萬殘疾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6.34%。他們雖然身體殘缺,但人格健全。得到尊重,與社會融合,是這個龐大群體的夢想。

    他們夢想:拄著拐杖出門,不再被異樣的目光掃射;坐著輪椅打車,不再被出租車司機拒載;前探的盲杖,不再碰到盲道上的障礙;求學,不再被學校拒之門外;找工作,不再四處碰壁;更希望和平曙光普降,不再有戰亂造成的身體和心理的殘疾……

    相信很多很多的中國人都知道許海峰,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平亞麗?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國的第一枚“奧”字號金牌是由這位殘疾人運動員摘得?

    1984年6月16日,北京盲人姑娘平亞麗在紐約長島的第七屆殘奧會上勇奪女子跳遠金牌,比許海峰“零的突破”早了43天。

    載譽歸來的平亞麗,受了表彰,漲了工資。但在此後的歲月中,又迭遭變故,孩子先天失明,自己下崗、離婚……

    “既殘疾又下崗,還要和盲兒子相依為命,那個時候,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面對一團糟的生活,平亞麗甚至想過要變賣那塊殘奧金牌。

    生活的挫折沒有壓垮她,關心她的人們也沒有遺忘她。在北京殘奧會開幕式上,平亞麗成為火炬接力手之一,在導盲犬陪護下,將火炬交給最後點燃主火炬的侯斌。

    北京殘奧會的舉辦,推進了社會各界對殘疾人事業的理解,為殘疾人與社會的融合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這個特殊體育盛會所蘊含的人文情懷、生命禮讚和對每一個人尊嚴、價值的尊重,有助於健全人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殘疾人這個龐大的群體,使尊重殘疾人、愛護殘疾人、幫助殘疾人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殘奧會期間,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佈消息稱,中國8300萬殘疾人已全部納入了社會保障體系,事業人員都有保障。

    到2015年,中國將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民政部門啟動的“孤殘兒童手術康復明天計劃”已經為4萬名孤殘兒童進行了矯正治療、康復,其中6000多名孤殘兒童康復後被國內外家庭收養。

    誠然,殘疾人與健全人相互理解的不足,使殘疾人“融入”社會仍面臨一些障礙。就像被譽為“輪椅上的天使”的中國殘疾火炬手金晶説過一個感受:在國外,大街上經常可以看到殘疾人;在國內,上街的殘疾人並不多。金晶認為,中國的殘疾人不願走出家門,那是因為“社會對這個群體的接納度還需要提高”。

    北京殘奧會還有幾天就要結束,希望它帶來的“殘奧效應”,能讓大家都重新審視並完善面對殘疾人的社會保障體制,重新審視並完善自己的心靈與觀念。

    2008年,飽嘗艱辛的平亞麗已在北京建立3家盲人按摩所。她的生活蒸蒸日上,每個認識她的人都能從中感受她的自信和樂觀。平亞麗説:“我雖然有殘疾,但沒有過殘疾的生活,因為我認為自己的思想和心靈是健康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關愛下,每一個自強自立的殘疾人,都能找到人生前進的目標,找到在社會坐標裏的位置。

 
 
 相關鏈結
· 解讀殘疾人運動員"非常"精神:樂觀、自信、執著
· 北京殘奧村將成為全世界殘疾人運動員溫馨的家
· 旅美華人説北京殘奧會充分體現奧運精神同樣精彩
· 殘奧會讓世界驚喜 各國友人稱讚兩奧運同樣精彩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