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寧夏發展教育事業紀實:讓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20日   來源:人民日報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年來,推動公平教育的進程始終伴隨著寧夏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壯大。

    各民族孩子平等受教育

    新中國成立初期,寧夏在校學生只有4萬多人,回族學生更是屈指可數。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寧夏教育迎來春天。1958年,寧夏大學成立,這是寧夏唯一的省部共建綜合性大學。現在,寧夏大學有9個學科門類中的68個本科專業,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4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4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各類科研機構38個。寧夏大學為培養建設寧夏的各民族高學歷人才做出了貢獻。同時,寧夏的基礎教育也有了長足發展,成千上萬的回漢兒童走進了校園。

    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給寧夏教育事業帶來第二個春天。這一時期成為寧夏教育發展速度最快、亮點最多、城鄉教育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目前,610萬人口的寧夏,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950所,在校學生139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64%。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增幅連續5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1.45%,已跨入高等教育大眾化行列。民族教育不斷加強,各級各類學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比例達到36.64%,與寧夏少數民族人口自然比例大體相當,普通高校招生錄取少數民族學生比例達到33%。

    率先提出三個“一個都不能少”   

    寧夏在全國率先提出三個“一個都不能少”:義務教育階段保證適齡兒童入學“一個都不能少”;未能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生接受職業技能教育“一個都不能少”;新考入高校的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一個都不能少”。如今,隨著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兩基”目標在寧夏的實現,三個“一個都不能少”正在變為現實。

    寧夏先後多渠道籌措資金20多億元,翻建、改建、新建中小學近千所,使寧夏中小學的面貌煥然一新,近百萬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全部免除了學雜費。農村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享受到了國家免費提供的教輔資料,對50%的住宿生按每年280元的標準給予了生活費補助,將國家實施的“兩免一補”政策擴大為“三免一補”。

    為改善辦學條件,寧夏累計投資27億元,新建、改擴建校舍300多萬平方米,目前,100所標準化回民中小學建設已經完工,在辦學條件、師資水平、教育質量等方面達到當地一流,成為民族教育的示範學校。

    讓山區的孩子下山來

    以前,寧夏無法接受公平教育的孩子主要集中在南部山區,回族孩子所佔比例較大。寧夏創造性地提出了用新的思路和舉措發展貧困地區民族教育事業,充分利用銀川市的優質教育資源,投入7億多元,在銀川創辦了寧夏六盤山高中和育才學校,面向南部山區招收初中畢業生,全部免收學費、住宿費,併為每個學生每年提供1000元的生活補助。六盤山高中在校生規模將達到6000人,育才學校在校生規模將達到1萬人。

    讓山區的孩子下山來,這是寧夏促進公平教育的有益嘗試,讓山裏娃和城裏孩子可以享受一樣的教育,縮小了城市與山區的差別。2006年和2007年,六盤山高中高考本科升學率達到68.5%和74.5%。

 
 
 相關鏈結
· 教育當以民為天——寧夏自治區優先發展教育紀實
· 寧夏回族自治區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標準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