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節水設施讓內蒙古糧食生産初步擺脫缺水“短板”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2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5日電(記者 于文靜、丁銘)作為農牧業大省份的內蒙古自治區,地處乾旱、半乾旱地帶,水資源短缺一直是糧食生産的“短板”,記者近日隨“節水中國行”採訪團在內蒙古採訪時了解到,近年來,全區初步建成了蓄、引、提工程相補充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體系,有效地解決了乾旱地區糧食生産的“後顧之憂”。

    據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農牧水利處處長康躍介紹,長期以來,當地農民大多采取傳統落後的灌溉方法,大水漫灌現象普遍,水資源浪費嚴重,給糧食生産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對此,水利部門近年來狠抓各類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大力推廣管灌、噴灌、微滴灌等高效實用節水灌溉技術和設備,極大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據了解,截至目前,全區共發展有效灌溉面積4122萬畝,其中節水灌溉面積2479萬畝,近3/8的耕地具備了有效灌溉能力,農業基礎條件明顯改善,糧食生産能力顯著提高。

    “現在,佔全區耕地面積38%的水澆地,生産了65%以上的糧食和80%以上的油料和經濟作物。”康躍表示,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使內蒙古農業生産逐漸克服乾旱少雨、自然災害頻發等不利影響,具備了每年生産糧食達到350億斤的能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基礎。

    在素有“內蒙古糧倉”之稱、糧食産量佔自治區30%以上的通遼市,記者了解到,節水灌溉工程的實施,使灌溉保證率大大提高,灌水質量得到改善,農作物産量穩步提高。據測算,採用節水設施後,糧食作物平均每畝增産100公斤,水分生産率由0.6公斤提高到1.4至1.6公斤,水資源利用效率大為提高。

    節水設施也讓農民切實感受到增産帶來的增收。在通遼市開魯縣道德鎮,2007年,膜下滴灌種植的紅幹椒畝産達到700斤,全部為優質椒,每畝收入達到3000多元,比採用傳統種植模式增收1000多元。

 
 
 相關鏈結
· 吉林大型灌區和旱地節水改造推動糧食"旱澇保收"
· 黑龍江用多種節水設施使糧食生産擺脫"向天要水"
· 水利部檢查"北方渠灌區節水改造集成"課題示範區
· 陜西灌區節水設施改造顯效突出增強糧食生産能力
· 到2030年止 青海省將投資405億元用於節水保水
· 水利部、貴州省簽署推進畢節水利重點扶持備忘錄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